18年1.3万件作品——这位“80后”非遗传承人不简单
2018-11-14 14:27:44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已浏览次
张荣在制作泥塑作品 新华社记者 王皓/摄
虽已立冬,傍晚的平遥古城依旧人头攒动。古县衙东侧有一家名为“张泥人”的小店,不时有路人驻足参观,啧啧称奇。
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展柜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泥塑,还有一位正在埋头捏制关公像的小伙子。“神形兼备,确实捏得像,这功夫了得!”一位60岁上下的老者说道。
小伙子名叫张荣,1983年出生在山西平遥的一个小村子,6岁时便跟随父亲接触了泥塑。每当父亲到周边的寺庙里做塑像时,张荣便跟着整天“泡”在泥巴里。“那时候喜欢捏一些小青蛙、小坦克,虽然不太像,但很享受‘玩’泥巴的过程。”张荣回忆说。
上大学以后,虽然学习的是机械专业,但一直将泥塑当成业余时间最好的休闲方式。“同学们很喜欢我的作品,我还在学校里办了个人展。”张荣指着照片里青涩的自己,笑着说。
毕业后,张荣到了一家纺织厂从事技术工作,但他一直放不下从小的爱好。业余时间里,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人像,他不断钻研和练习,捏过的小塑像攒了好几筐。
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平遥泥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代表,也渐渐被大众所熟知。
如何让传统的泥塑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是张荣一直思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张荣走南闯北,拜师学艺。先后跟随雕塑大师梁卫国、张泽学习技艺,并在西安美术学院进修深造,加深了对雕塑的理解。
“我希望用大自然赐予的泥巴,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希望用粗犷而细腻、敏感而丰沛的泥塑手法,再现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张荣说。
从纺织厂辞职后,张荣全身心扑在了泥塑上面,在平遥古城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从自己擅长的人物塑像入手,开始为过往的游客捏人像。
“观人之眉宇、察人之特征,在为每一位游客塑像前,我都要仔细观察游客的神态表情,尽可能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交流,然后才投入创作。”张荣说,从最开始捏一个人像用半天时间,到后来逐步变成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再到现在的20分钟,经历了几年的时间。
“塑造诸游人本真尊容,彰显非物质文化魅力”,如今的“张泥人”店铺已成为平遥古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张荣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获得了平遥县非遗保护突出贡献奖。
从2000年至今,张荣的泥塑作品累计超过了13000件,为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捏过人像。2012年,他先后在中韩和中法艺术交流中,为世界友人现场表演平遥泥塑艺术。2014年,他应邀去北京参加央视民俗文化节目拍摄录制。2015年,他参与电影《风雨日升昌》拍摄,并在剧中出演“张泥人”,首次将平遥泥塑艺术搬上了电影银幕。
“接触泥塑艺术是一种缘分,深入其中并且将其传承下去,不仅需要悟性,更需要定力和耐性。我很享受捏泥人的快乐,也希望将这份乐趣传染给更多人。”作为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谈起传承和发扬泥塑艺术,张荣信心满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