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广州历史建筑论坛昨日召开

  如何留住一座城市的记忆?历史建筑是重要的载体。昨日,第四届广州历史建筑论坛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召开,建筑和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名匠大师、运营团队等齐聚一堂,共商历史建筑的活化对策。有专家提出,老城区历史建筑活化要培养“造血”能力。
  
  “建筑师的使命不是修房子。不为保存而保护,但为再生而修复。”历史建筑保护并非只限于一栋楼、一间房,而是要留住“历史环境”。论坛一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就指出,“仿古”虽非贬义词,但要慎重。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关注历史街区的“传统生活”,将目光投注到生活在这里的老街坊:退休教师、老掌柜、芝麻饼师傅……正是他们让老街焕发活力,充满人情味。街道更新后,要留存这种社会氛围和交往空间,保证居民就近回迁生活就业。
  
  建筑是传递城市信息的载体。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指出,“商贸+边陲”造就了广州独特的市井文化。市井社会是一个有主有从的群体,需要造“月亮”和“星星”。粤剧博物馆就是当代市井文化的“皓月”,恩宁路、永庆坊、荔枝湾涌就是“群星”,交相辉映共同演奏旧城活化利用的交响曲。同时,他还认为,老城区历史建筑活化必须培养“造血”能力,先养活自己才能延续文脉,补贴只能是锦上添花。
  
  据悉,按照“能用尽用,未用先保”的原则,目前广州已经完成4000处不可移动文物遗产保护线索的登记造册,新掌握历史建筑线索793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3087处。并已建立文化遗产(含历史建筑)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广州第六批历史建筑也正在认定中。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