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水的古村里建起了博物馆,有故事也有情怀

  西江边、樵桑联围脚下,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中社村内,百和亭伫立村前。沿着整洁的主村道一路前行,除了去年12月重新投用的中社公祠,还能看到最近正式开放的中社村乡村振兴展示馆等。
  
  装潢古色古韵、馆内布展专业、陈设精致讲究的专业博物馆为何会出现在这个西江边的小古村内?这些村级博物馆今后将有何作用?
  
  传承文化,古村建起专业村级博物馆
  
  “我们村是典型的本地村,村中有邓、何、林、李四大姓氏,和谐是我们村的核心内涵……”自今年2月起,中社村凭借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经验上了央视节目,便迎来一波又一波参观的队伍,村民小组长何文胜都会以这句话为开场白,让参观客人初步了解中社村。
  
  最近,何文胜终于可以不再用口头大篇幅地为大家讲述中社村的历史、特色文化、乡村振兴经验,他只需把客人带到村内新建的博物馆——中社村乡村振兴展示馆,客人便可以对这条村的情况一目了然,而且还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社村乡村振兴展示馆由一座被闲置的小祠堂改建而成,青砖瓦顶,外表古老朴实。推开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木屏风,屏风上书写着中社村发展“二十字”方针,还有一个由“四姓”组成的“和”字印章,代表中社村“和谐”的核心内涵。
  
  绕过屏风,便是博物馆的展览场地:馆内摆设了开村印记、历史农具、粮票、历史照片等,展示了从开村到当代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特色;博物馆内特意设置了一个区域,展示中社村美丽文明村居蜕变的全过程,以及乡村振兴探索的思考、经验等。
  
  从古到今,博物馆让客人对中社村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被该村的独特文化所感染。
  
  “乡村振兴包含方方面面,文化振兴是重要一环,而文化振兴需要有载体。”白坭镇党委委员李明骥说。中社村乡村振兴展示馆的建设,实质是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白坭镇打造文创古镇、特色小镇的重要节点。
  
  在何文胜看来,村级博物馆的建设,让村内积淀多年的文化得到挖掘、盘活。“以前谁也没有专门梳理过我们的村史,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一无所知。”何文胜说,博物馆让中社村的传统文化、发展经验得到了传承、发扬。
  
  以点带面,构建镇村联动博物馆体系
  
  中社村乡村振兴展示馆只是白坭镇建设博物馆体系的第一个试点。“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建设,起到让人记住乡愁、凝聚人心的作用。”李明骥说。
  
  在距离中社村仅5分钟车程、同在樵桑联围脚下的陈氏大宗祠,内部场室正在进行装修改造,改造完成后,这里将变成一个展示乡土文化、宗祠文化的博物馆。陈氏大宗祠本身也拥有悠久历史: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重修后将被打造成集“党建新阵地、社会组织新阵地、村民自治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以及社区文明教化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据了解,陈氏大宗祠博物馆建成以后,里面将分为多个场馆:宗祠文化馆,整体展示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宗祠文化;萃英馆,展示陈氏宗族的历代名人和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优秀族人;党建展示馆,展示陈氏大宗祠的党建探索和成果;家风家训馆,展示陈氏族人几百年以来的好家风、好家训;另外还将设有族谱展示厅、民俗风俗展示厅等,挖掘和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中社村建设博物馆,到陈氏大宗祠升级改造,可以看出,白坭镇正通过挖掘、盘活传统文化的方式,与博物馆建设相融合,逐步构建一个镇村联动的博物馆体系。
  
  李明骥介绍,在陈氏大宗祠不远处的邓氏大宗祠,那里也有计划改造,计划打造展示镇级文化、历史的镇级博物馆,成为文创古镇的重要文化节点。同时,还有旧粮仓片区将建设体现该镇农耕文化、粮食加工技术发展历史的展示场地。此外,在全国文明村岗头村,也正在有序推进村史馆、梁士诒纪念馆、进士巷等载体建设。
  
  邓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中社村、岗头村均是沿着西江而建,而且距离相当近,日后有望形成串珠成链的镇—村两级博物馆体系。“我们的计划是打造一个博物馆文化带,形成点面结合、村镇联动的格局,让文化精华都浓缩在这个文化带上展示。”李明骥说。
  
  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展多形式文化活动
  
  事实上,白坭镇构建镇村联动博物馆体系,是对历史文化盘活、运用的一个探索。一直以来,三水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也在探求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的合适路径,但至今成熟的案例尚不多。
  
  今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政策出台,推动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并驾齐驱、双翼齐飞。政策当中提到鼓励打造七大系列场馆,包括历史综合系列、红色文化及名人故居系列、佛山产业系列、社区生态系列、非遗民俗系列、特色收藏系列及岭南艺术系列;重点建设、扶持一批本地重点行业的产业系列博物馆。
  
  市级层面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政策,为基层探索历史文化资源盘活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路径。李明骥说,博物馆已经不是以前大家字面理解的只有展览功能的场室,而是应该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博物馆才有生命力,历史文化才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如陈氏大宗祠将把博物馆和本身的文化协会等资源相结合,今后将依托陈氏大宗祠博物馆举办一些主题讲座、文化交流等多元化的文化活动,让静态的博物馆“动”起来。中社村也将借博物馆等平台,策划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让村里的文化活动丰富起来。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