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艺人承袭千年羌藏织锦技艺 经纬交错呈多彩文化
2018-11-01 15:14: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10月底,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传承人金东秀在当地展示织锦带技艺。 徐雪 摄
作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为数不多的织锦带传承人,36岁金东秀的忙完农活家务后,便是她每日得以放松的“织锦时间”。这种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技艺,是羌藏文化的“活化石”。
舟曲县地处白龙江上游高山深谷地带,“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藏族服饰结构式样,锦带就是舟曲藏族民众一种独特的服饰品。

图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女性学习织锦带技艺。 钟欣 摄
金东秀近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锦带是舟曲县藏族妇女用以束腰、扎靴、拢发乃至点缀服饰的花带,艳丽多彩、图案优美,还可作为年轻男女间的定情信物,借此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关于织锦带的民间故事。传说古时藏族姑娘达玛看见孔雀、彩虹、鸟兽,十分喜爱,想用线织出来,被达玛诚心感动的孔雀仙子和彩虹女神,把编织花带子的技艺传给了达玛。这项手工编织技艺代代相传,随社会发展不断改进、内容丰富,形成了当今巧夺天工的舟曲织锦带工艺。

图为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藏族妇女展示藏族服饰里的锦带。 钟欣 摄
织锦带的木质工具往往是由家里的男人亲手制作而成,藏语叫“嘉交吾”。在舟曲县山区,姑娘出嫁,除了戴在胸前的银盘,另一个必须的陪嫁品便是“嘉交吾”了。织得一手漂亮锦带的女性,往往是心灵手巧的代表,受人尊敬。
织锦带很费工夫,民间艺人一天时间里,也只能织出几寸长。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坐着用脚蹬住工具,再将一根根的彩线来回交错编织传统图案。
传统的锦带编织一般用胡麻、羊毛、棉花等捻成线,染成五色或十色丝线,手工编织。现代也用七彩真丝、尼纶线、睛纶线、膨体纱、金银线等材料混合编织。锦带的宽窄长短依用途而定。每逢吉庆节日,藏族妇女穿戴的华丽盛装就需要少则五、六条,多则十几条宽窄长短相宜的锦带来装饰。
出生于舟曲县博峪镇第二坎村的金东秀,她的织锦技艺继承自家族里的女性长辈,自小便能熟记多种复杂的织锦图案。如今舟曲县流行的锦带图案有上千种之多。通常可以在一个锦带上编织出15至38种图案,最原始的图案多是以质朴、古拙的羚羊、孔雀、虎豹、梅花鹿、耕牛等为主,题材涉及图腾灵异、宗教器具、民俗用具、飞禽走兽、山水花木、建筑物等。

图为织锦带的工具,藏语叫“嘉交吾”。 徐雪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锦带的图案、色彩、材质、规格更加丰富,各民族文字、英雄人物、卡通形象等多种文化元素也在藏族锦带上出现。”金东秀说。
据舟曲县官方介绍,藏族织锦带技艺历史悠久,说明一千多年以前,古羌族和吐蕃已有了较发达的手工编织技术,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对服饰等生活用品除实用功能之外已经有了强烈的审美追求。
当地官方多年来采集、整理了大量藏族妇女织锦带工艺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和实物,大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包括金东秀在内的传承人在官方的支持下,常态化开展织锦教学,吸引越来越多的当地女性加入进来。此外,锦带作为精美的工艺品也受到了往来游客的喜爱。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