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春华中外博物馆艺术交流会在京举行

  10月27日下午,第十三届北京文博会“2018国际工匠技艺创意设计产品(作品)推介交流活动紫泥春华中外博物馆艺术交流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外博物馆“活态化”创新发展之路,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及文明互鉴,推动博物馆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活动中,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孙晓华、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分别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文化的紧密联系”、“博物馆文化在国际友好交往中取得的重要作用”和“博物馆建设与智能化科技的融合”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国宜兴紫泥春华博物馆馆长耿春华女士在介绍中国宜兴紫砂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传承时谈到,宜兴紫砂作为“陶中瑰宝”,发端于宋代,勃兴于明清,鼎盛于当代,紫砂陶制作技艺也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百年薪火相传中成为宜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紫泥春华博物馆紫陶文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交流活动,衷心希望借助文博会这个国际化平台,让更多国家的客商以及民众,透过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紫砂文化,以及紫砂人的智慧,更为深入地了解一个拥有七千年制陶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同来推动以紫砂艺术为代表的宜兴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紫泥春华博物馆以养生紫砂陶的生态行业标准,做好当下这个美好时代,为紫砂陶文化传承、代言。让世界更多了解,世上只有一把壶,她的名字叫宜兴的紫砂陶艺术。
  
  记者了解到,位于江苏宜兴的紫泥春华博物馆2017年11月25日由耿春华女士创办,馆内陈列了耿春华收藏的近百件古陶器及个人从艺以来的代表作品。耿春华号耕陶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高级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耿春华于1993年进入紫砂一厂,后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学习制壶技艺。制壶20余年,前期潜心临摹明清民国诸名家,学习继承传统壶型。每器必精心构撰,形成了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善于在传统壶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陶艺的风格,作品线条舒展,和谐秀美,造型简朴大方却不乏新意。尤其擅长将同一造型的茶壶制作成高矮胖瘦不同大小,组成套系,使人感觉同中有异,神韵味道各有千秋。
  
  期间,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秘书长唐俊凯谈到,本届文博会期间,开展的以“紫泥春华中外博物馆艺术展”为主题的展示与交流其目的就是为传承中国的艺术文化,开展博物馆形式的文化传播,在社会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领。同时,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化的博物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推动中外相关机构、企事业及团体与个人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共融新模式,特意举办了此次艺术交流会。
  
  活动中,英国著名艺术家索菲亚·赫斯特、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院博物馆副馆长叶莲娜、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勋爵帕杜卡林国荣则分别介绍了“英国收藏艺术与中国艺术品的关联”、当前列宾美院博物馆建设发展状况、“科技与博物馆的融合发展”等相关情况。马来西亚文化艺术部暨旅游文化部母哈曼·苏卡诺维海博主任、美籍迪奥第一位驻留艺术家品牌插画师BilDonovan、俄罗斯国立莫斯科特列奇亚科夫美术馆达丽娅也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还举办了相关项目的签约仪式,并同期举行了2019年中国陶瓷年启动仪式 。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