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里的古代重阳:古老养生大法揭示健康秘笈

  

图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食疗本草》残卷,收药26味,而这26味“药”,竟是常见的食物。 敦煌研究院供图 摄
  
  10月17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人们除了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也祈求健康长寿,中国更是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解读了敦煌壁画和敦煌遗书文献中古老养生大法和有关古代重阳的民俗活动。
  
  古人认为人生五福最首当是“寿”,有了健康长寿的愿望,必然催生各路养生之术。敦煌研究院解读称,敦煌文献中就保存有一套科学的食疗养生大法,其中很多类目,现代人仍在沿用。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食疗本草》残卷,收药26味,详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主治、功效、服食宜忌、单方验方等。
  

图为莫高窟第103窟盛唐时期《山中行旅》,讲述古人亲近自然养生。 敦煌研究院供图 摄
  
  敦煌遗书《呼吸静功妙诀》还载有可使人表邪得解、气血得补、脾胃得健、肾气得固,哪里不好治哪里的“神仙粥”一方,即:山药蒸熟,去皮,一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两在内,尤妙。食粥后,用好热酒,饮三杯妙。
  
  同时,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运动对生命的意义。唐宋时期,敦煌流行登高活动,正如《太平御览》载《齐人月令》所言:“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要顺应季节的变换,调饮食、养精神、练形体,才能达到好的养生效果。
  
  此外,中国古代素有“养身即养怡”的观点,认为养生不仅包括四体康健,更重要的是修养内在素质,而只有旷达的心胸,才能获得强健的身体。
  
  为此,古代敦煌人崇尚佛教,抄经、观想既是他们表达信仰的活动,也是修养心性的方式。扰攘的尘世,忙碌和浮躁滋生的杂念,扰乱着内心的宁静,通过抄写经书,在过程中觉醒悟道,怡养性情,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敦煌研究院解析称,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之食饮,置身天地万物之间,亲近自然,适度运动,方能通达心胸、广闻博见,获得内外身心之调养,这便是古老敦煌养生之要义。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