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堡街道“社区之家”非遗体验活动——清新优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社区之家非遗体验活动
  
  2017年以来,北京市开展“社区之家”示范点创建工程,目的在于推动驻区单位开放内部设施,落实“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理念,满足社区居民文化、体育、生活等服务需求。马家堡街道响应上级号召,为了更好的服务居民,于赵登禹学校内的“真趣园”非遗手工传艺坊,成立了街道第一个“社区之家”。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一个载体,这里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多角度学习需求,不但有非遗传承人、非遗老师的作品,更展示了学生们亲手制作的成果。
  
  马家堡街道今年将在社区之家开展30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为街道各社区的居民带来蛋雕、堆秀、火绘葫芦、兔爷、毛猴、面塑等众多非遗体验项目,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非遗、喜爱非遗。
  

  第十四期活动“清新优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8月21日上午,第十四批参加非遗技艺体验的欣汇社区居民来到马家堡街道“社区之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十四期活动“清新优雅”,由中草药香包文化知识分享和香包制做两部分组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3号院博物馆的马莎老师向居民们介绍说,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加活动的大多数是来自社区的大妈,说起做缝纫活都信心满满不在话下,往香包里装填中草药更是得心应手。可是在缝制开始的穿针环节遇到了大麻烦,没带老花镜实在是看不清针眼啊!年龄相对年轻的大栅栏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承担起了专门穿针的工作,不停的穿梭于各位大妈之间,活动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的大妈说:我的香包填充的太满,做出的香包像包子了,得返工重来。有的大妈说:好多年没做过针线活了,这个活动一下子唤起了我年轻时的记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面看看活动中居民的作品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3▲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5▲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6▲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7▲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8▲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9▲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10▲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1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1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品13▲
  
  活动中居民们做的中草药香包真是棒极了,每一位居民的作品都各具特色!
  
  “社区之家”第十七期预告
  
  马家堡街道“社区之家”落户赵登禹学校,以“践行工匠精神、体验真趣非遗”为主题的第十七场活动将于2018年9月8日举办。
  
  活动共安排30场,覆盖马家堡街道所有社区及部分驻区单位,在“社区之家”可体验到木版年画、泥彩塑、篆刻、风筝、宫灯、毛猴、彩蛋、宫扇等10多种非遗制作技艺。第十七期活动“和香香牌”,由香文化知识分享和古法制香两部分组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间:2018年9月8日上午9点
  
  地点:赵登禹学校“社区之家”
  
  参与人员:富卓苑社区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