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探索非遗产业化之路—让非遗与产业共舞
2018-10-10 14:18:46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来自元阳梯田地区的哈尼族刺绣。本报记者张勇摄/光明图片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学生在表演紫陶制作。本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精致的土陶青花,绚丽的民族刺绣,一个个令人叫绝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近日亮相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些民族民间艺术杰作及其背后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博会上一道引人入胜的风景线。非遗文化如何在发展中传承?如何在产业化中弘扬?云南许多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有识之士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产业化中的非遗传承
一个个土黄色的泥坯,在哈尼族和彝族学生灵巧的手中,拉坯、抛光、擦色、刻画,再安上手柄,很快变成了精美的茶罐和杯子,只待送进窑炉烧制,便可完成土陶作品的制作。在本届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来自云南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工艺美术陶艺专业的学生们现场表演了建水紫陶的烧制过程,让观众们赞不绝口:“原来建水紫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7年,建水县有紫陶生产销售从业人员近20000人,实现紫陶文化产业产值12.35亿元。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陶习苑管委会主任欧应宏告诉记者:“建水紫陶产业缺少人才,我们就为紫陶产业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也传承了紫陶非遗文化,现在有800多名学生在我们学校陶艺专业学习,学生是第一个‘产品’,紫陶是第二个产品。”
有300年历史的乌铜走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这一绝技发扬光大,昆明官渡古镇65岁的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承人金永才2010年创办了乌铜走银传习馆,先后收徒12人并打破了传统的传承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传授乌铜走银制作工艺,他创立的乌铜走银文化产业公司去年营业额已达1600万元。
建水紫陶、乌铜走银等民族工艺品的非遗文化,通过产业化发展,不仅有效传承了非遗文化,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广泛培养了传承非遗技艺的人才。
一阵阵欢快优美的歌声在本届博览会普洱市展区响起,有节奏的吉他声、手鼓声让人们禁不住随之跳动。这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的村民们在演唱,不少现场观众虽然听不懂她们演唱的拉祜语,却能感受到歌声中优美和快乐的气氛。
带领大家演唱的李娜倮是老达保村村民,也是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副董事长,凭着对拉祜族传统音乐和民歌的挚爱,她带领村民们谱写和演唱了一首首拉祜族歌曲。2013年,李娜倮牵头成立了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把村寨做成了企业,村民全部入股,家家户户都参与演出或做服务工作,每天至少有数十名游客到村里看演出,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四五千元,实现68户贫困户264人脱贫。
“我们演唱的歌曲主要来自拉祜族世代流传的民歌调子,我们现在正在学习演唱拉祜族的创世史诗《牧帕密帕》,这是拉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希望全世界都了解拉祜族文化。”李娜倮抱着吉他开心地说。
2、非遗文化如何走向市场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基本,落脚点是发展;文化是引导,产业是保障。”云南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潘红在本届博览会期间举行的国际刺绣高峰论坛上说。
在以非遗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文化如何引导?产业如何保障?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探索出自己的模式。学校的陶习苑聘请了4名紫陶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实行师徒制和前店后厂办学模式,学生的作品就是产品,去年销售收入200万元,学生平均收入近千元。师范学校旁还建起一条学生创业街,24个门店全部由学生经营建水紫陶。“我们培养从非遗传承到生产、销售一体化人才,方便学生创业。”欧应宏说。
“不是所有非遗文化都能产业化,手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非遗可以产业化发展,对此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作了许多尝试。”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仲德告诉记者。他创办的昆明市盘龙区合虚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是一家非遗传承机构,每年对几个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进行重点的传承、宣传和作品展示,有60多位非遗传承人与传习馆联系合作,通过传习馆组织传承人讲授培训、公司带动农户生产经营的模式,推动了昆明地区的刺绣、土陶、乌铜走银、面塑等非遗文化走向市场。
“对于工艺美术方面的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化的发展瓶颈在于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如何相互融合,如何跟得上时代的需求。这需要有一批既懂非遗文化又懂现代艺术的人才,需要在坚持非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王仲德说。
“鼓励传统手工艺领域的非遗项目走产业化的道路,但市场销路不畅和手工艺品难以规模化生产,还制约着云南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说。
为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云南省文化厅、大理州政府,中央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共建的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于去年11月成立。工作站下设大理、剑川、鹤庆三个基地,承担大理州传统工艺实训、研习、研究及生产性保护等工作。尹家玉表示,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的设立,对大理周城扎染、剑川木雕、鹤庆白族民间银器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产业化产生了明显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思思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