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沁孔为何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玉兽首龙(玦)为青白玉质,为红山文化晚期或后红山文化玉品。形制、纹饰、工法,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老三代以前的玉器上往往有沁膜出现。沁膜一般为白色,是古玉初期受沁白化现象的一种状态。红山文化玉器受沁后白化现象比较普遍。

 

  此玉兽首龙沁膜较厚,膜内可见片状钙化层,头上部边缘与小孔边缘,有轻度钙化层(风化、氧化后之白化状),钙化处多被白色沁膜覆盖,亦即包于浆内,多处形成沁坑。钙化(风化)重处形成蚀孔。蚀孔大者成洞状,小者为眼状,密集处为蜂巢状,或沟状。

 

  人为的白化,或为一层白壳,或为一层白色,其色纯一,薄厚一致,或在白色皮壳上局部加色,或造人为坑孔。仔细辨析,不难发现“马脚”。此器的白色沁膜之内,可以观察出明显层次。

 

  此器的沁凹,有多种形式,深孔洞、长条沁沟、蜂巢状沁孔、细小沁孔、平浅沁坑。沁色,总体为黄白、青白色。钙化层较厚处为黄白色,因为土蚀较重;侵蚀较轻处为淡薄的黄白色斑点,其色多与沁孔沁坑融为一体;其色更为浅淡的青白色处,为烟綹状流水状,这种沁纹有方向感,有流动感,有层次感,有的在玉表面上伸展,有的为斜片状向玉层深处延伸。如此种种现象,均为古玉器入土受沁,在地下经久而渐次形成的状态。看来,离开对红山玉器受沁状态的仔细观察与分析,而认其或定其真伪是不可思议的。

 

  此玉兽首龙遍身有土蚀沁孔。天然沁孔,是鉴定红山玉器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因为红山古玉历史悠久,埋入地下,经受风化侵蚀较重,所以,绝大多数玉器必然要出现沁坑、沁孔或蚀洞。只要能够识别沁孔是自然沁孔,还是人为孔眼,鉴别红山玉器真伪并不困难。

 

  自然土蚀沁孔的状态为:1、有土沁黄色。2、沁孔无论大小,运用50倍放大镜观察,孔内均为细小的蜂巢状。3、天然沁孔中必有极深者,洞中完全一种溶洞状态,或者洞中有洞,绝不是人为钻洞之状。4、沁孔中的沁质极为丰富,主要有沁浆类滋生物,多茸状,亦有白色透明的珠状或葡萄串状浆体物。5、沁孔的边缘多为薄壳状,孔洞内为开阔的大肚状。而人为钻孔与自然沁孔差别十分明显,孔底光圆,玉质新鲜,但是,大多都涂抹脏色,或染色,以掩盖作伪之痕迹。

 

  此器遍身有天然沁孔:大小钻孔之内、玦口之内、砣线之内、耳部凹槽之内,均有大小不一的沁孔。尤其是孔与孔密集为蜂巢状,而单一的沁孔之内亦是蜂巢状。这种蜂巢状沁孔的状态是绝对不可人为的。如此开门见山的红山玉品并不多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