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钙化古沁的特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玉兽首龙玦,为青玉质,玉表钙化层(氧化、风化)较厚。

 

  红山玉器全部钙化(白化)的玉器为数不少,从出土的红山玉器文物中可以发现其受沁状态的一般规律 1、钙化层包浆,一般有亮润的光泽(不包浆者多为灰粉状)。2、钙化层上有沁色、沁点、沁斑、沁纹,其色渗入玉层深处,呈现为纤细微妙的自然而然的滋伸浸润状态。3、玉表有沁凹,沁坑、沁孔、沁沟,其状均为自然侵蚀之状,有自然侵蚀的典型特征。下面解剖一下本文的配图,此件玉兽首龙玦具有十分鲜明的古沁特征。

 

  钙化的红山玉器不只是一层白色的皮壳,而是有极丰富的沁象。

 

  1、沁色。其棕黄色应是钙化层形成较早时期受沁之色。因为此处包浆厚,其内部的干裂沁纹明显少于其他部位,显然是由于厚包浆,防止并延缓了更多受沁裂纹的出现。2、沁纹。沁纹纤细碎小,绒毛状,最细处仅0.01 0.02毫米,只是头发直径的六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那样细小。这足以说明,只有在自然包浆细腻的玉表上才能形成如此细小的沁纹,说明侵蚀过程极为微妙,侵蚀时间极为缓慢。这与人为仿造的宽深巨大的裂纹或色纹,简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沁坑。颇似细小的沙粒压出来的形状(亦有非圆状),沁坑的边缘有一圈灰黄色的沁色,色圈之内受蚀而下凹为坑。最小的沁点与沁坑,小于头发的直径。这种状态怎么想象可以人为。4、沁孔。沁孔麻密,大

 

  小不一,完全呈现并符合自然沁孔“圆、深、阔、茸、物、隔、重”的特征。所谓圆,是自然天然之圆,非人为凿琢钻磨或盘磨之圆;所谓深,有足够的自然洞穿的深度,而且深浅不一;所谓阔,即孔内空阔,孔口小,孔肚大,绝对天然造就;所谓茸,孔内多有似耳残的茸状自生浆体分泌物;所谓物,孔中有丰富的各种自然侵蚀物质,非单一的人为喷射物或涂抹物;所谓隔,就是在细小的沁孔中往往有隔墙,分为各个单间,即蜂巢状,与人为的酸蚀大窟窿不同;所谓重,即大孔中有小孔,重叠之孔只能天为,不能人为。

 

  此玉兽首龙玦的小系孔中亦有细小的沁孔,为砂眼状,与人为的酸蚀坑状也不是一回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