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甘黄色沁的特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甘黄色沁,大多出现在黄绿色、青绿色与碧绿色的远高古玉器上,是融土黄色、棕褐色、松香色、蜜蜡色为一体,深浅浓淡不尽相同的一种黄色,浓重、深沉、浑厚、高贵。甘黄色沁古玉,比黄色玉质的古玉少之更少。出土红山玉器资料中,尚未见有甘黄色沁。1987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的碧玉璜,沁有红黄之色,但远未侵蚀发展为甘黄色。而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甘黄色沁却并不少见。

 

  该件玉器为红山文化青碧玉勾形龙,细身,尖尾,短首,厚鳍,翘唇,肥颌,口线宽,鼻孔深,穿孔小,应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玉品。玉龙右侧的上部大部分沁为浓淡深浅不一的甘黄色。下部有两处甘黄色沁斑,其余大部分呈现青碧色玉质。玉龙的左侧只在龙鳍处沁有浅淡的甘黄色,黄中泛绿。包浆为沼泽状、流水流雾状,与人为甘黄色迥然不同。

 

  仔细研究此玉勾形龙右侧上部的甘黄色沁,其自然沁的特征如下:

 

  1.沁色深浅不同。浅色细腻,泛白泛灰;深色粗糙,泛青泛红。

 

  2.浅色处低平,深色处高凸。

 

  3.浅色处,甘黄色较纯一;深色处,有黑色金属沁点与条状黑色金属沁带。

 

  4.深色处多有沁沟、沁疤与沁孔,浅色处有极细小极麻密的沁坑。

 

  5.沁孔、沁沟底部未包足浆处,沁有锈红色砂土微粒。

 

  6.在50倍放大镜下,所有的沁沟、沁裂纹与沁孔

 

  的边缘,均泌有晶莹泛白的凝结状浆体。

 

  浓淡深浅高低不一的甘黄色沁状形成的原因之一为甘黄色包浆之内部(即浆壳之下)原初受侵蚀严重,形成破裂状,而出现坑洞、疤痕、裂隙。这是玉表沁后高低不平的主要原因。原因之二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侵蚀在坑孔沟隙中的黄沙锈土,以及沁入与玉质自身的受沁便呈现黄色的金属颗粒,是甘黄色沁形成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