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会以华严学解读老子
2018-01-24 10:06:27 作者:韩焕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已浏览次
【核心提示】杨文会一方面将无与有的相辅相成视为华严宗的理事无碍法界,判为《老子》的“正宗”,另一方面又指出此上还有“玄之又玄”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众妙之门”。老子虽然将这一“重玄法门”点了出来,但并未予以详细的解说。然而,老子未能详述的“众妙之门”。后来却由华严宗运用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义理作了全面阐发。言下之意,《老子》虽然高妙,但尚无法企及华严圆教,其崇佛抑道的思想倾向由此显露无遗。
近代中国佛教振兴的推动者杨文会所著《道德经发隐》一书,虽然仅注解了《老子》中的三章,但却是以佛教义理,特别是华严宗义理诠释《老子》的名篇,具有代表意义。
以四法界义释“玄妙”
华严宗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若衡之华严五教,事法界重在阐明事数及名相,故为小乘及大乘始教法相宗之一部分;理法界重在阐明诸法性空之理,故属大乘空始教;理事无碍法界以事显理,以理成事,可为终、顿二教所摄;事事无碍法界则属圆教,六相圆融、十玄无碍所阐释皆其境界。
杨文会将华严宗的四法界之义运用到对《老子》第一章的疏释之中。在他看来,《老子》开篇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在“直显离言之妙”,即直接彰显永恒之道的不可言说。杨文会将“有”理解为“当体空寂”的“天地万物”,将“无”理解为“天地万物”的“当体空寂”,如此一来,老子所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窍(一作徼);常有,欲以观其妙”,自然也就具有了“即有以观于无,则常有而常无”的意思。“无”代表着真理,“有”代表着事相,“二者俱常,不坏理而成事,不离事而显理,名虽异而体则同也。无亦玄,有亦玄,度世经世,皆无二致,乃此经之正宗,可谓理事无碍法界矣”。
杨文会一方面将无与有的相辅相成视为华严宗的理事无碍法界,判为《老子》的“正宗”,即主要的宗旨,另一方面又指出此上还有“玄之又玄”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众妙之门”。老子虽然将这一“重玄法门”点了出来,但因其“乃神圣所证之道,世人罕能领会”,并未予以详细的解说。然而,老子未能详述的“众妙之门”,后来却由华严宗运用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义理作了全面阐发。言下之意,《老子》虽然高妙,但若与华严宗相比,只是达到终顿教水平,尚无法企及华严圆教,其崇佛抑道的思想倾向由此显露无遗。
以如来藏义释“谷神”
华严宗综合《华严经》《圆觉经》《起信论》等各种经典的说法,形成了系统的如来藏思想。例如,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将如来藏作为人的本原,在他看来,如来藏、本觉真心、佛性都是意义完全等同的佛学范畴。“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宗密此处所说的“一真灵性”,就是佛性,当其为烦恼盖覆,或含摄在生死流转之中时,就被称为如来藏,其与生灭妄想和合一处的状态,就被称为阿赖耶识。宗密的这些观点可以说是华严宗关于如来藏的经典论述。
杨文会将华严宗的如来藏思想运用到对《老子》第六章的诠释之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杨文会解释说:“谷者,真空也,神者,妙有也,佛家谓之如来藏。不变随缘,无生而生,随缘不变,生即无生。生相尚不可得,何有于死耶?玄者,隐微义,牝者,出生义,佛家名为阿赖耶。此二句与释典佛说如来藏,以谓阿赖耶同意。从阿赖耶变现根身器界,或谓之门,或谓之根,奚不可者。绵绵若存者,离断常二见也;用之不勤者,显无作妙谛也。”《老子》以山谷的神奇譬喻大道生成万物、囊括天地、普遍永恒的特性,杨文会以“谷”为“真空”,以“神”为“妙有”,由此将“谷神”诠释成了佛教具有“真空妙有”之性的如来藏。真空乃实相之体,虽然具有永恒不变的本性,但可以随方就圆,应物现形,变现为各种神奇的有,即妙有,这就是“不变随缘,无生而生”;世间万象,虽然林林总总,森然罗列,但在本质上却都是假名无实,依据因缘际会才得以幻化生起,此即是“随缘不变,生即无生”。《老子》将“谷神”又称为“玄牝”。杨文会认为“玄”为“隐微义”,“牝”为“出生义”,“玄牝”由此变成了能够隐藏、包含、生出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其在佛教中被称为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而佛经中也确实有“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的说法。佛教认为,人的六根以及整个的外在世界,都是从阿赖耶识变现而出的。杨文会据此将阿赖耶识解释成《老子》所说的“天地根”,并认为“绵绵若存”准确表达了阿赖耶识远离断灭(非虚无)和永恒(可变现)的基本特性,“用之不勤”则表达了阿赖耶识不假安排造作、随缘变现万事万物的特性。
以十世义释“十有三”
华严宗十世是指三世各有过去、现在、未来,共成九世;摄此九世为一念,合前九世,即为十世;此十世虽然互有区隔和差异,但都同时成立,以此通达华严甚深境界,故称“十世隔法异成门”。杨文会将华严宗的十世义运用到对《老子》第五十章的诠释之中。“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杨文会认为“生之徒”三句最难理解,为此他阐释了华严宗十世义,然后指出:“此中‘生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未来;‘死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过去;‘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即是三世现在。”
杨文会认为,人生在世之所以会造成“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的状况,就在于人们常常“以其生生之厚”的方式进行“摄生”。在杨文会看来,万法的本性就是空性,即无生,但人之烦恼之所以生生不已,就在于人们的业识总是趋向于造作,这就违背了无生本性,从而造成了九世之中的流转无穷,其危害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语言表述的范围,因此这种“生生之厚”绝对不是真正的善于养生。“善摄生者,于生起之元,制其妄动也。心不妄起,则生相全无,所以谓之善摄生也。‘兕虎甲兵’数语,乃其实效,不可作譬喻解。破生相无明者,内外一如,自他不二,即此幻化空身,便是清净法身,尚何死地之有哉?”杨文会语中之意,所谓的“善摄生者”,就是善于摄持住自己的无明之心,使其避免轻举妄动;只要心不妄动,就不会形成任何的业识生起之相,故而谓之“善摄生者”,由此可以收到“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的实效。这是因为破除了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即无明,证得了内外一如、自他不二的境界,体悟了“幻化空身就是清净法身”的道理,因而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死地”了。
作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人,杨文会按照佛教思想对道家典籍进行诠释,追求佛道两家的一致性、协调性,虽不乏新颖的理解,但也有牵强附会之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