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目推升旅游生产力 这个寒假去博物馆“寻宝”

  在真人秀综艺节目和热门电视剧的带动效应下,这几年因一档节目或一部剧而走热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令人意外的是,近日一档主旋律的文化节目,也产生了同样的“明星效应”。随着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的走红,“九大博物馆,你去过几个?”“节目里的这些国宝你都亲眼见过吗?”“博物馆原来这么帅”等话题持续走热,激发了看客的旅游热情,原本高冷的博物馆竟成热门的旅游“打卡目的地”。

  博物馆忽成“网红”

  上月初,《国家宝藏》节目开播。它一改过去文博类节目严肃、刻板的说教形式,将文化产品与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到一起,由明星担当“国宝守护人”的角色,通过短剧演绎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传奇”,让宝物鲜活、立体起来。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更是意外地俘获了许多95后、00后年轻人的心。一时之间,弹幕上“每个博物馆都要去看一看”的呼声不绝于耳。

  说到做到,节目开播后,携程网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驴妈妈在线旅游网站(以下简称驴妈妈)上,“博物馆”相关旅游产品的搜索量环比也上升了近1倍。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热门,行程涵盖博物馆的旅游产品预订人次同比增长1.3倍,不单是节目同款的故宫等9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安徽祁红博物馆等也同样成为热门出游地。”驴妈妈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在各大在线旅游预订平台上,跟博物馆相关的线路已达到近千条,包含跟团游、自由行、当地玩乐、私家团等多种玩法,目的地覆盖了北京、陕西、湖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和地区。

  亲子游是博物馆游览主力

  其实博物馆的走热,并不是近期出现的事物,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年提升。除了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大量兴建,也体现在参观人数上。据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18亿人次,2015年这个数据增加到了7.81亿人次,2016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达8.5亿人次,连续三年同比上涨。

  博物馆线路特别受到两部分人群喜爱:一是亲子游人群和80/90后年轻群体,订单比超过一半;二是银发族,他们对文化旅游更为热衷,也成为主力。去年暑假带女儿去迪士尼游玩的市民周先生,就曾打算顺便带女儿去上海博物馆看一看。结果等他下午一点赶过去,看到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等了一会,估计拿不到排号,悻悻而归。

  事实上,与旅游结合也是普及博物馆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是单从旅游资源来看,国内博物馆冷热分布并不均匀。“像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国内著名的博物馆,因为文化底蕴厚重,或是有特色藏品,平时也是热门景点。”义乌悦华旅行社负责人傅兵介绍。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经常包含在兵马俑的行程中。四日三晚的行程,将西安五大博物馆串联,游客不仅可以在优秀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陕西五大博物馆,还可以在专家指导下亲手体验文物修复。

  博物馆走热还得靠特色

  有人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就要看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博物馆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积累和对待传统的态度,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纯粹的城市观光相比,博物馆更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游客加深对一个国家的感性认识。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上涨,博物馆也在以各种方式走进生活。

  以金华市博物馆为例,各种各样的展览和文化活动,就拉近了博物馆与市民的距离。刚刚过去的2017年里,迎春送福活动、梅花书画精品展、儿童画展映、亲子手工梅花团扇、非遗物质文化展等一系列专题展览和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还将安排木偶戏、印章篆刻、陶瓷上色等亲子活动,寓教于乐。

  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是全世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我国2015年3月20日施行的《博物馆条例》,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博物馆的三大功能作出了序次调整,把教育提到第一位。这样的定位也给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定了基调。

  今后的博物馆之旅将不再是传统的走马观花,会更注重深层次的体验,让脚步慢下来,让学习深进去。比如新近推出的“中国古动物馆夜宿两日游”,就是一条亲子路线,可以让孩子们像考古研究员一样,搜寻发现古生物化石遗迹,清理并翻模采集古生物化石,夜晚在帐篷中追溯恐龙的足迹,与恐龙同眠。

  随着本周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收官,新一轮的博物馆热又会来袭。这个寒假,如果有亲子游或者游学计划,不妨到各大博物馆去转转。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