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隆中对》:诸葛亮战略失误在何处?
2018-01-22 15:42:03 作者:鲁家峰 来源:学习时报 已浏览次
“观其大略”之本意
李白曾认为“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说明对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误解,由来已久。因之,求其真意、返其本真,显得十分必要。理解“观其大略”的本意,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大略”的含义。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大略不是粗略的意思。因为大略是被观的“对象”,而不是观时的“状态”。因此,“观其大略”并不是粗略地了解。其次,大略也不等于大意或大概,而是其中大的方略。正是善于汲取和研究大的方略,才能造就出诸葛亮这样的大政治家和大战略家。“观其大略”的本意,应该是寻求、观察和研究其中(书本中或事实中)深远的谋略。这固然可以算作一种读书方法,但更多的还是体现着一种读书的旨趣。“观其大略”这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指向。“大略”不是大而化之,而是需要宽广的视野、严密的论证和精细的推敲。因此,既可以是精读,也可以是泛读,但更多的是研读。
“观其大略”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学习选择的标准是“大略”。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何选择?诸葛亮侧重那些包含大略的书,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层次上的内容。二是汲取的重点是“大略”。同样一本书和一次谈话,学习时特别注意吸收其中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可以说是“无略则略,有略必观,有大略必大观”。三是研修的重点是“大略”。包括大略的建构、落实和得失,等等。真正的“大略”不可能是浅显的,而且正因为其大,容易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研判大略、理解大略和谋划大略都需要大智慧。这种智慧与华而不实和粗枝大叶的作风,应该是无缘的。
“观其大略”之地位
《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后来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而石广元三人果真只任至郡守一级官职。据此,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观其大略”似乎是比“务于精熟”更优越。其实,优劣不能概而论之。诚然,石广元三人只任至郡守一级官职,但在当时也是饱学之士。后来,诸葛亮对于石广元、徐元直等人没能担任更高官职也心生感叹,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也就是说,凭他们几个人的德才,是完全可以胜任更高级别管理职责的。这是第一。第二,人才队伍的优质,不仅在于单个人物的杰出,更在于结构层次的优化。顶级的战略人才终究是极少数,也只能是极少数。如果很多人都去“观其大略”,轻视具体事务,鄙薄技术工作,对于团队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情。第三,战略设计的落实,必须依托权力的中枢结构。但并不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就都能受到高层的关注。荆州的刘表素有好才之名,人称“八骏”之一,但对诸葛亮过人之处却并未认可,正所谓“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常抱膝长啸”,大概与他满腹韬略却无处施展有关。如果不是刘备大胆启用,孔明也可能会终老隆中。相反,中下层管理却更多地带有技术性质,因此也有更多的能动性,务于精熟显得更加必要。综上,是倾向观其大略,还是选择务于精熟,既要看个人抱负、才智禀赋,也要看现实的职责和可能的职业机会。
“观其大略”之实践
《隆中对》是诸葛亮“观其大略”之结晶,也是他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向其提出的兴复汉室、谋取天下的战略策划书。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最看重的就是诸葛亮这种运筹帷幄的战略谋划才能。曹操率军南下的时候,诸葛亮的自然反应是“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后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尽管孙刘也存在很多矛盾,但诸葛亮一直主张坚持“联孙抗曹”,即使在夷陵之战后,也主动缓和吴蜀关系。这就是“大略”,大略是管根本的和管长远的。诸葛亮的聪明,不是所谓的“机灵”和“精明”,而是战略上的远见和定力。
许多“观其大略”的人,都被《隆中对》这个千古盛传的妙策点燃了智慧和灵感。毛泽东在汲取它的智慧同时,还发现了其致命的瑕疵,并将二者熔铸到开创伟业的大略谋划之中。针对皖南事变发生后的复杂形势,毛泽东借用刘备伐吴战败身亡的典故教育全党。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当时,党中央对形势的基本判断是,“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全国各派力量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他告诫全党要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统一认识,以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裂。毛泽东另一次评点《隆中对》时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深谙中国古代兵法,从《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中汲取教训,坚定地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确定为重大的军事原则。英国学者迈克尔·爱略特·巴特曼称毛泽东“既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又是最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历史之所以选择毛泽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是善于“观其大略”的人。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