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远舰现身 甲午海战中曾以一敌四

  在甲午海战爆发124年后,沉没的“经远舰”在水下考古中被发现。
  
  国家文物局透露,“经远舰”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出水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这艘战舰如何沉没?它在那场战争中经历了什么?舰上的人又有怎样的故事?
  
  以一敌四的“经远舰”
  
  1894年9月17日,完成护送运兵船任务后返航的北洋水师在海上遭遇日舰。双方海战一触即发。
  
  战争之初,北洋水师并未处于明显劣势,但逐渐陷入日舰夹击,腹背受敌。致远舰沉没后,经远舰遭到围攻。日本先锋队四舰绕攻北洋舰队右翼阵脚经远舰。
  
  《中日战争》记载,经远舰遭敌先锋围攻,中弹甚多,“船群甫离,火势陡发”。经远管带林永升“奋勇摧敌”,“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
  
  日舰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死死咬住经远舰,“先以鱼雷,继以丛弹”。经远舰以一敌四,“拒战良久”。
  
点击进入下一页
  
甲午海战中日双方战力对比。戚其章著《北洋舰队》截图
  
  当时经历了什么?
  
  从现有的数据来看,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战力明显要弱于日本一方。
  
  以此次发现的“经远舰”为例,该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
  
  史学家戚其章著《北洋舰队》显示,北洋舰队成军之时,经远舰排水量2900吨,航速15.5节,乘员202人,火炮14门,鱼雷发射管4枚。而当年清廷自德国购入则用银87万两。
  
  1887年底,“经远舰”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根据成军之初的编制,全军分为中军、左翼、右翼和后军。其中,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三舰为中军。
  
  显然,这样的战舰在北洋水师中,虽难与定远舰、镇远舰相比,但从排水量、航速综合来看,仍属尚佳。
  
  可若将北洋水师战舰与当时日本联合舰队战舰相比,则高下立判。
  
  参与这次海战的日本战舰,不仅较北洋舰队在数量上多出两艘,而且总吨位超出七千多吨,平均航速也要高出2.6海里。火力发射速度方面,更是与日舰相差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考古中还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 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文物局推测为“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
  
点击进入下一页
  
“经远舰”的管带(舰长)林永升。戚其章著《北洋舰队》截图
  
  “舰长”曾赴英留学
  
  “经远舰”的管带(舰长)林永升,如今看来当属那个时代清廷少有的军事人才。
  
  他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还是清廷首批留英海军生的12人之一。
  
  就在北洋水师成立的十年前,林永升等12人赴英留学。他们中还包括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右翼总兵的刘步蟾,以及翻译家、教育家严复。
  
  1877年3月,这批留学生抵达英国伦敦。其中,林永升、严复等6人应试后升入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攻读理化、航海、天文、水师阵法、国际法,又学练电气、枪炮、水雷等技术,后分别登舰实习。
  
  留学三年后,林永升等人所获的结业评语是“于行军布阵及一切战法,无不谙练”。
  
点击进入下一页
  
带“經遠”文字的木质签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在烈焰中沉没”
  
  按《清末海军史料》所述,甲午海战临战时,林永升“尽去船舱木梯”,“将龙旗悬于桅头”,以表誓死决战之心。
  
  酣战之中,林永升发现一敌舰中弹,下令“鼓轮以追之”,“非欲击之使沉,即须擒之同返”。
  
  在激烈的炮战中,林永升“突中敌弹,脑裂阵亡”,经远舰都司帮带大副、二副先后中炮牺牲,但水手们仍未后退。
  
  日本人川崎三郎所著《日清战史》记录了经远舰沉没前的景象——该舰遭到日舰“近距离炮火猛轰,尤其被吉野之六吋速射炮猛烈打击,遂在烈焰中沉没”。
  
  甲午海战打响的大约两小时后,经远舰沉没。全舰二百余人中,除十六人遇救生还,余者全部捐躯殉国。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