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中篇)

  在古代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一直位于男子之下,也总被限制不准许做许多事情。但在唐代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朝代,女子可谓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唐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加上各族人民齐聚长安,各地风俗文化兼收并蓄,使得唐人的观念发生了些许变化,这些变化也包括对女子的认同度。唐代的女子不但可以对政治侃侃而谈,还可以同男子一样骑马射箭、进行马球蹴鞠这样的竞技运动;除此之外,男子对于女子的想法和意见也是十分看重,大大提高了她们的地位。在政治上有“恃宠而骄”的长孙皇后、“第一女皇”武则天、德才兼并的徐惠;在文学上则有著名的四大女诗人鱼玄机、李冶、薛涛、刘采春等……这些女子的成就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世都是不常见的。因此,唐代的女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不但见多识广,而且充满自信和盛气。
  
  -首饰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鎏金摩羯纹银钗(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此钗工艺为鎏金,经过岁月的冲刷,只有钗首上还残留了些鎏金的痕迹;钗首花叶镂空,做工精良,边缘似有摩羯的纹样;钗脚修长,顶端处结作一束,连接剪纸式的钗首。
  
  钗和簪对古代的女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古代女子都为长发,她们要将长发盘起,并保证其不宜松散,于是就将钗或簪插在头上,用来固定盘好的发髻。但二者万不能混为一谈,钗作成双股,而簪只作成一股。古代女子行笄礼时,所戴之物也为簪子,并非钗。
  
  银钗并不像我们印象中或在电视剧中那些贵妇夫人所戴的那样小巧,它的钗首虽薄,但体型差不多有半张A4纸大小,无一处不透露着恢弘大气,颇具盛世之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鎏金刻花银项圈(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古代项圈很是普遍,一般都用来保平安。它的材料也通常是金、银、铜,富贵人家会镶嵌珍珠或者宝石。
  
  该项圈外部绘有“S”型纹样;间饰鎏金金团草纹,除鎏金遭侵蚀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完整。
  
  因其过小的尺寸,看到它的第一眼,下意识地觉得和现代女性所佩戴的发箍有些类似,甚至冒出唐代妇女就有戴发箍的想法。看了介绍才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具体用途需进一步考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水晶项链(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此项链共有92颗水晶珠,3颗蓝色料珠,4颗金扣,2颗紫水晶吊坠和2颗绿松石吊坠组成。水晶的体型大小不一,整体均偏扁球状;4颗吊坠一端大一段小,小的那端镶嵌于金扣内,做工精巧,十分精美。
  
  即使经历了千年的埋藏,项链的水晶仍晶莹剔透,颇具光泽。
  
  -妆容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唐代妇女是如何化妆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图来源百度)
  
  颇具盛世风范的“七步妆”:
  
  1、敷铅粉(类似于现在的粉底)
  
  2、抹胭脂(类似于现在的腮红)
  
  3、画黛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画法)
  
  4、贴花钿(之前网上流行的“媚娘妆”)
  
  5、贴面靥(嘴唇两边的两个圆点)
  
  6、描斜红(在眼睛外侧画)
  
  7、涂唇脂(此类涂法会被人说和风,实际是日本模仿唐代的口红涂法)
  
  接下来,我们看看装化妆品的容器和工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银盒(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图中上为盒盖,下为盒身,两者皆刻满花纹,且均以鱼子纹做地(鱼子纹是形如鱼子的纹饰,图中银盒盖和底部的点状图案),侧面一周饰以如意云纹。
  
  盖面两只鸳鸯各衔一枝立于莲瓣上,两枝中间以一花朵连接,莲花下方有花叶纹;盒底的两只鸳鸯分别站在两片荷叶上,共同衔着一个同心结。
  
  银盒整体平面呈圆形,浅腹,圜底,且盒内残留少许干缩黑色粉末状物,粉末状物应该是唐代妇女用的脂粉。银盒做工精致,携带便捷。
  
  银盒上刻鸳鸯荷花,象征百年好合、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爱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妆具(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菱花金背镜,流行于初唐、盛唐(公元7世纪-8世纪),存世较少;
  
  中:剪刀,多为女红工具;
  
  下(左起):梳子,盛唐时期的妇女多爱在发髻上插梳子,对于梳背的装饰要求很高,或镶嵌宝石,或包金叶镂花,带有浓郁的奢华色彩;
  
  银盒,根据其体型推断,应是装脂粉用的;
  
  蚌形盒,主要流行于盛唐(8世纪中叶),用于装胭脂、口脂等化妆品。
  
  当你想画出一副自己最满意的妆容时,镜子是你必不可少的东西。
  
  我们来欣赏一下唐代的铜镜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嵌银瑞兽纹菱花镜(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螺钿花鸟纹八出葵花镜(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鸳鸯系绶花枝镜(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这些铜镜的设计别出心裁,颇具深意,工艺精湛,无处不彰显盛世之“大美”。
  
  -衣着活动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男装女立俑(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此妇女身上所着的是圆领窄袖袍,内着半臂;头戴黑色幞头,典型的男装。
  
  唐代开放的风气,使得女性地位提高,她们亦可以做同男子一样的事情,穿男装也便不奇怪了。
  
  女着男装,在壁画中也有所体现:在韦浩墓壁画中,有一幅携婴饲鸟出行图,其中有一侍女便是着男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携婴饲鸟出行图 局部 (现藏于陕西考古研究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三彩女子骑马俑(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盛唐吸引大量胡人客商涌入,胡服也因此也成了社会新潮流。
  
  马上的女子身穿胡服,英姿飒爽。
  
  唐·彩绘风帽女陶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女陶俑身穿对襟小袖衣,宽高腰长裙,披帛;头上所戴在中原地区却并不常见,这是西北地区的一种风帽,可以阻挡一些风沙,极具鲜明的地域色彩。
  
  接下来,都是大家常见的唐代妇女服饰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双髻、高髻陶女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三彩陶女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三彩拱手女立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通过这些服饰、发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研究推断当时社会的审美和风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彩绘陶腰鼓女坐俑(现藏于昭陵博物馆)
  
  唐代腰鼓多用于西凉、龟兹、高昌等诸乐中,是当时常见的乐器之一,因演奏时将其挂于腰间而得名。
  
  腰鼓分为正鼓与和鼓两种,以杖击打的成为正鼓,声音洪亮高亢,而安塞腰鼓继承的是正鼓的演奏方式;以手拍击的则称和鼓,声音低回婉转;图中女子用手直接拍击鼓面,因此推断此腰鼓为和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猎胡女俑(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唐代人对外传文化接受很快,因此马球、胡旋舞等有趣的胡文化传入了长安,还有猎豹、猞猁等也随之而来。
  
  除了温婉大气外,长安的女子也很豪迈。她们经常会参与狩猎等活动,一大显身手还真可能也把男子都比下去。图中坐在女子后面的小猞猁,它们和猎豹一样,是捕猎的能手,为贵族所喜爱。
  
  唐代女子可婉约可豪放,是盛世中绽放的一朵朵牡丹花,她们的存在也渲染了大唐精彩的文化。想要了解她们更多,就请去到国博,细细品味充满盛世美的大唐女子吧。
  
  ·独为异乡客,愿做长安人
  
  据统计,唐代长安城人口达185万人。这个数字中除了唐代本地居民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回鹘、突厥等地的使者和客商。也是这些外域人的到来,为绚烂多彩的大唐文化添了更多彩的一笔,他们与本地居民共同构成大唐子民,创造了盛世文化。
  
  -人物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三彩胡人俑(现藏于乾陵博物馆)
  
  图中男子颧骨突出,鼻子宽大,双目微凸,头发编于脑后。此俑相貌丑陋,身体健壮,猜测其身份为马夫。他的长相与中原汉人有区别,又属于蒙古人种,故有学者推测该男子子有羌人血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彩绘黑人立俑(现藏于长武县博物馆)
  
  卷发,厚唇,袒胸露乳,颈带项链,皮肤黝黑。唐墓壁画也多有此样貌的人,一般被称为“昆仑奴“。“昆仑”一词在三国时期就有记载,指色黑之人,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黑人;唐代时,昆仑又是南海诸国人的泛称,他们都是黄种人,只是皮肤较黑而已。
  
  当然,唐代跨亚非交流也多,因此也不排除是非洲黑人的可能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绿釉男子俑、褐釉骆驼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组俑中的男子身穿交领衣,通过窄袖等特征,推测为胡服;头戴毡帽,脚穿尖头长靴,明显不是中原的打扮,但人面部五官又不是胡人的模样,因此男子俑应该是一位穿胡服的中原男子。
  
  骆驼俑前腿跪地,伸出舌头使劲够向男子手中的一件物品,样子十分生动,骆驼腿的比例有明显问题,脖子伸得太直,尾巴太过于单调,没有明显的毛。
  
  这组俑总体制作精良,充满胡汉交融的味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胡人备马图(现藏于昭陵博物馆)
  
  鼻子直挺高大,双眼睁大,卷发,很明显是胡人。
  
  这是因为在唐代大明宫禁苑内有专门设置的机构,来饲养、训练猎犬等捕猎动物,做这类事情的一般是来自外域的专门驯兽员;当外域向大唐进贡动物时,他们一并前来,继续负责饲养、训化动物,因此外域驯兽员的形象在壁画中也是常见的。
  
  他们身强体壮、人高马大,正牵着一匹欲爆发却不得的马,马在红衣男子怀中十分温顺;他抱住马头前颌低下,似乎是在向他们的主人行礼一般;而一旁的黄衣男子一直握拳注视着马,似乎时刻准备制住这匹随时会爆发的马。两人动作娴熟,经验十分丰富。
  
  -商贸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交易货币
  
  除了文化交流,中原与丝绸之路上国家的经济交流也是十分频繁,我们可以从遗留下的大量外域货币看出。上图便是其中一枚。
  
  想要了解大唐的对外商贸活动,就必须要提一提大唐西市。虽然唐代有严格的时空限制,但是西市却在这种限制中日益繁荣昌盛,成为唐朝经济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如今,人去楼空,往日繁华的西市也成了一抔黃土,但好在发现了它的遗址,出土了不少属于当时的器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虽然会有些遗憾,但这也算是一种对历史的弥补。。
  
  漫天黄沙飞舞,偌大的沙漠中只能瞧见一小队人和骆驼,那一串串驼铃发出悦耳的声音,队中有人唱起家乡的小调,赶了那么久的路也不见疲惫,反而充满欢声笑语。他们带着货物一步步前行,前往那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唐……
  
  民族是多样的,人是多样的,因此我们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希望无论再过多久,我们都能保持这样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添些光彩,彰显我们国家的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

  
  展览:大唐风华
  
  展期:2018年9月4日-11月3日
  
  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10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文物局
  
  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
  
  协办:法门寺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昭陵博物馆
  
  乾陵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长武县博物馆
责任编辑:思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