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色谱”成功复原,再现清宫服饰色彩奥秘

  许多人都知道板蓝根是一种药材,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板蓝的茎叶同时也是染料。它作为靛蓝染料,曾在中国广泛使用,就连乾隆皇帝的龙袍也少不了它。记者从中国丝绸博物馆获悉,该馆主持的“清代宫廷服饰色彩科学的复原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真实还原了清乾隆年间宫廷服饰的染色色谱。这套“乾隆色谱”共有40多种,已经恢复出33种。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染色实验室,副研究馆员刘剑向记者出示了“乾隆色谱”。各种颜色的名字古色古香:月白、宝蓝、水红、大红、明黄、葵黄……“像元青色,就是靛蓝和五倍子套染的。馆里有一件‘明黄团龙纹实地纱盘金绣小龙袍',它的袖口就是元青色。”
  
  复原“乾隆色谱”的依据来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丰回忆说,2005年,他建议自己的博士生、现任温州大学副教授的王业宏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检索清代宫廷服饰文献,意外地发现了清乾隆年间内务府织染局的销算档案。档案清楚地记载了每种颜色的染料、媒染剂和燃料的消耗。
  
  “清乾隆年间是中国丝绸史上色彩最为精彩绚烂的一个时间段,而如此完整的染料‘配方’之前从未发现。”赵丰说,王业宏完整抄录了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间的染色档案,档案中有40多个色彩名称。其中,常用的色彩共有33种。
  
  2012年,随着设备和人员的陆续就位,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牵头启动了“乾隆色谱”的复原工作。虽然色彩繁多,但是刘剑和王业宏等人研究发现,其染料只有9种,分别是红花、靛青、苏木、黄檗、橡碗子、五倍子、黄栌、栀子和槐米。“像龙袍上的明黄色就是槐米和明矾媒染而成。”
  
  文物科技为复原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研究人员可以用质谱仪、测色仪等设备将复原出的染料和实物上的色彩进行比对,但也需要大量的比对探索。
  
  “像大红色是用红花染的,但是一开始连染5次也只能染成粉红色,后来连染10次才能染出真正的大红。”刘剑说,“又比如紫红色需要靛青和红花套染,但是红花对碱性敏感,所以染色顺序只能是先蓝后红。除了自己摸索之外,我们也和日本、法国、美国的专家开展合作,像大红的染色方法就是向日本草木染大师山崎和树请教的。”
  
  目前,“乾隆色谱”上其他颜色的复原工作还在继续,预计明年将全部完成并对外展示。刘剑说,复原古代服饰色彩和染料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服饰类文物。“比如我们如果发现这种染料不耐光,那在展陈使用这种染料的服饰时,就可以设定展柜中安全的光照强度。”
  
  “天然植物染料历史悠久,生态环保,一直是纺织科学界关注的对象,能否重新开发利用,也是纺织产业界关心的话题。”赵丰说,与其他门类相比,纺织科学史中的染料史研究要薄弱一些,为此,国丝馆也从世界各地收集了大量的服饰和染料实物,建立了庞大的信息库。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