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明年年底展出文物数量将达8%
2018-09-12 13:49:38 来源:南方网 已浏览次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岁月的长河中有无数的文化瑰宝,而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和再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化、城镇化及古民居原生环境变化和政治经济变迁等诸多原因,中国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消亡,目前,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9月8日,由财经与秦森联合举办,以“传承、融合、新生”为主题的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文化部原副部长励小捷等进行了演讲。
▶▶故宫搭建数字平台,“这是北京唯一不要钱的房子”
故宫博物院一直走在保护古建筑的前列,从2002年开始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开始,每一道修缮工序都要被详细记录,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进行修缮,从墙上摘下的牌匾、楹联都要准确记录,不能有所改变。
而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除了进一步修缮古建筑,故宫博物院还搭建了故宫社区、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剧场等数字化平台,给悠久的古建筑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到,“故宫社区就是一个大平台,人们不断地参与故宫网站的活动,点击我们的信息,就可以在紫禁城拥有一块地。随着积分增加,可以在地上盖房子,积分越多,盖的房子也越多。千千万万的人在我们网站要地盖房子,说这是北京城唯一不要钱的地,不要钱的房子。”
而面对故宫不能100%对外开放的难题,单霁翔也用数字化给出了答案,“我们建立了数字博物馆,人们在数字地图上可以了解任何一栋古建筑信息。比如一些狭小空间,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只有4.8平米,人们进不去,虚拟现实中,人们可以走进养心殿,走进三希堂。”

▲在故宫社区APP上可以“盖房子”
更有趣的是,游客还可以在虚拟养心殿里批阅奏折、召见大臣,过一回“当皇帝”的瘾。“每个大臣都会说500多句话,你问他任何问题,都会积极地应答。比如说,我最近是不是胖了,大臣就会告诉你,不重不微。”单霁翔说,“数字故宫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大,比如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休闲交流、电子商务。我们会与时俱进地走,今后两年将会建成智慧故宫。”
“保护文物是全民的责任,全体地球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义务、责任,应该叫大家能够参与到保护中来,不能再死守了,不能再封闭保护了,一定要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授予权。”单霁翔提到,而数字化无疑给全面开放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保护文物的过程中来。
他还表示,现在故宫博物院已开放到了80%,大量过去的非开放区,如今都变成了展区、展馆。单霁翔表示,186万件藏品通过互联网技术全部展现到全世界观众面前,并且实物展品将由原来的不足1%,于明年年底提高至8%以上。
▶▶传统村落是活化的村载体,而不是简单的建筑博物馆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和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杨建新说,它也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筑的重要历史借鉴和创新之源,“它的营造范式、手工技艺、生态系统,它创新的理念,对今天来讲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向先辈们致敬,应该非常谦卑地向我们的古人学习,把这些有益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吸收到今天的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来。”

▲高冬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高冬认为,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建筑不一样,它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书法、绘画、雕刻、建筑技术等。“东西方在保护古建筑的理念方面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古建筑有它的特殊性,可以把旧的部件抽掉可以大修都没有问题。但西方人认为这就不行。”
遗憾的是,传统的村落由于劳动力的外流而逐渐变成死气沉沉的“空心村”,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被荒废。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认为,保护古村落不是把村民整村搬迁安置,把曾经世代生活的村落变成一个景区。他指出,“我们要拿它当村落来保护,它是一个活化的,延续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一个生活圈。”

▲高冬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高冬认为,保护古建筑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建筑不一样,它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书法、绘画、雕刻、建筑技术等。“东西方在保护古建筑的理念方面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古建筑有它的特殊性,可以把旧的部件抽掉可以大修都没有问题。但西方人认为这就不行。”
遗憾的是,传统的村落由于劳动力的外流而逐渐变成死气沉沉的“空心村”,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被荒废。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认为,保护古村落不是把村民整村搬迁安置,把曾经世代生活的村落变成一个景区。他指出,“我们要拿它当村落来保护,它是一个活化的,延续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一个生活圈。”

▲阮仪三
但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透露,现在的人出于商业目的,将现代原料和现代工艺仿制原来的样式,这绝非保护古建筑,而是制造假古董。“保护时要遵循原真性、可做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修缮时要坚持原工艺、原材料、原式样、原环境、原结构,这才是真正的保护文物。”阮仪三强调。
正如国务院参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所说,“我们面对重建人类、城市、自然三者共生的关系,若将原始的生态文明跟现代的低碳技术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超越工业文明,创造出一种新的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模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