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解读古代“中元节”
2018-08-27 17:1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图为榆林窟第19窟《目连守孝》场景。敦煌研究院供图
8月25日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佛教盂兰盆节、汉民族祭祖古俗、道教中元节的混合节日。敦煌研究院当日解析壁画上的“中元节”表示,儒、释、道会在这一天“撞车”祭祖先、超度亡魂,传递爱亲孝亲、不忘先人恩泽的传统道德观念。
其中,佛教的盂兰盆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在敦煌榆林窟第19窟中,便有关于目连守孝的场景。《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犍连)得到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于是用神力给母亲送饭吃。但是钵中的饭刚送到母亲手中,还没入口就化为灰烬。目连无奈,求助于佛祖。
佛教认为,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如法布施僧众,可解救亡亲的倒悬之苦,以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目连依世尊的指点,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救出了母亲,这天随之被定为盂兰盆节。
敦煌研究院解读说,“目连救母”的精神内涵与汉民族儒家孝道观念不谋而合,儒家讲究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亡故的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后代。但祭拜仪式不局限于特定的七月十五,而是在七月底之前的某天傍晚举行祭拜仪式。

图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降魔成道图》,现于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敦煌研究院供图
祭拜时,要将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敬地放于供桌之上,再为每位先人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供奉。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则要烧纸钱衣物。
而在道教教这里,七月十五则被称为“中元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降魔成道图》提供了许多关于“鬼文化”的猜想,其中各种各样“鬼”的形象大胆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这一天恰逢夏秋之交,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渐衰,阴气更盛,是地官的生日,阴曹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为此,道观举行盛大法会,为死者的灵魂超度;民间亦设道场,以食物祭祀,安慰游离于人世的鬼魂,祈求自己平安顺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