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主题舞台民心相通音符跃动“一带一路”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舞剧《昭君出塞》剧照 刘海栋 摄
从倡议到实践,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艺术语汇讲述丝路故事、彰显丝路精神,也成为中国舞台艺术创作的重点工作。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昭君出塞》,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丝路霓裳》,中国交响乐团的《长安门》,中央芭蕾舞团的《敦煌》,中央民族乐团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伊犁之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西游记》,福建省歌舞剧院的舞剧《丝海梦寻》,陕西省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的杂技剧《丝路彩虹》,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话剧《丝路天歌》等一批精品佳作,走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舞台,立体展示中华文化艺术的绰约风姿和丝路文明的多姿多彩。
提到丝路主题舞台艺术创作,绕不开的经典之一是被称为“中国舞剧之最”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这部从莫高窟壁画中“走”下来的舞剧,自带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符号,生动讲述了敦煌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与波斯商人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丝路花雨》以精彩艺术呈现开创了艺坛新气象,可谓一个敦煌引出一个新舞派,一幅壁画唤出千姿百态的“英娘”。此后,《丝路花雨》成了经典,却没有成为束之高阁的“标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丝路花雨》在舞蹈、音乐、舞美等方面重新编排,融入了充盈着时代气息的时尚元素和国际化的舞美装置。为了寻求突破,主创团队多次前往敦煌考察采风,向敦煌学家、丝绸之路史学家、民史专家、美学专家“取经”。作曲方鸣介绍,2016年版《丝路花雨》编排时,“主题旋律严格不变,其他每一个音符都是新鲜的。每个年代的音乐都有着时代强烈的烙印,要以今人的视角重新演绎经典,编排出符合现代听众的欣赏习惯”。在服装设计上,新版《丝路花雨》既有民族风又重国际化,既古色典雅又时尚绚丽,以国际审美理念再现了敦煌壁画的无穷魅力。
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介绍,近年来,《丝路花雨》推出了视频版、LED版、精简版等,方便观众在体育馆、露天广场、礼堂、乡村舞台等不同场合欣赏,其中旅游版在敦煌、兰州等地常态化演出。2017年11月17日晚,为庆祝2017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活动闭幕,《丝路花雨》剧组一行80人赴哈萨克斯坦,在该国首都阿斯塔纳“和平和谐宫”献上精彩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
中国艺术家在创新表达“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也在彰显自己的美学理念。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大型原创歌剧《郑和》舞美场景恢宏、舞台风格富有现代感,整体置景与LED背景屏有机结合,以郑和下西洋、万里波涛上的磅礴气势隐喻“一带一路”建设的波澜壮阔。该剧作曲唐建平说:“我们在吸收民间音乐曲调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将交响乐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内涵有机融合。比如,《等风来》的唱段就吸收了高邮民歌《数鸭蛋》的衬词。在编曲中,我们将交响乐、歌剧、民乐、宫廷音乐等融为一体。”
与歌剧《郑和》同批列入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名单的,还有吐鲁番欢乐盛典旅游文化有限公司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精品剧目国内外巡回展演、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的《聆听中国》音乐会丝路巡演和珠海金爵士文化产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跨乐》中国戏曲与爵士乐巡演。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融汇中外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交流交融的特征十分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上绽放的不光是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由黎巴嫩卡拉卡拉舞剧院耗时4年创作的大型舞剧《穿越丝路》就是一例。该剧讲述了一位黎巴嫩青年参观著名的古罗马巴勒贝克神庙时,穿越时空,目睹自己的先辈告别新婚妻子,不畏艰险,沿着古丝绸之路,穿越荒漠、漂洋过海,经阿曼、印度等地最终抵达中国的传奇故事。《穿越丝路》聚集了135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职人员,除了黎巴嫩卡拉卡拉舞剧院的85名艺术家、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40名演员,还有来自印度的舞蹈和音乐团队以及意大利的技术指导、视觉和灯光团队。该剧于2016年6月在黎巴嫩巴勒贝克城的神殿广场首演,前不久登上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该剧导演伊万·卡拉卡拉说:“关于丝绸之路,我们谈论的不仅是一条商业之路,也是一条文化相交、民众相亲、习俗相通之路。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使不同的文化彼此开放融合,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这正是本剧所要表现的东西。”
《“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子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指出,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对“一带一路”主题艺术创作优秀项目予以支持。据了解,2013年至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共资助“一带一路”主题项目95项,资助资金约1.15亿元。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和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四省区市立项资助项目44项,资助金额5332万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五省市立项资助14项,资助金额1355万元;其他区域立项资助项目37项,资助金额4777万元。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丝路主题舞台艺术创作成果出炉,以艺术语汇奏响“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乐章。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