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墓里的殷代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妇好墓

  殷墟横跨洹河两岸,自1928年以来,考古学家已在这里发掘出丰富的殷代文化遗存。妇好墓位于殷墟中心小屯村北略偏西百米处,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侧,规模中等,未经盗掘,随葬器物极为丰富。根据地层、随葬器物形制、铭文及其与甲骨卜辞的参考比对,发掘者认为此墓属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庙号称“辛”。

  妇好墓中曾出土一件短辫玉人(编号M5:372),高8.5厘米,黄绿色斑驳玉质,双手抚膝,呈跪坐姿势。玉人面部扁平,五官清晰,头顶束发一周,在中心结成短辫,垂于脑后。身下两腿间有一较大圆孔,孔径1厘米、深0.8厘米,可供插嵌,当作配饰之用。玉人周身阴刻纹饰线条,似为衣纹,高领贴体窄长袖,装饰华丽,也映射出当时的审美和文化风尚。

  妇好墓出土明确为人形的玉石圆雕计5件,基本表现为粗眉、臣字眼、低宽鼻梁、面部扁平,为典型的蒙古人种东亚类型。这几件雕像用材不一(玉三、石一、孔雀石一)、衣着发饰均有别,似乎代表着不同的性别、社会阶层和年龄段,但均双手抚膝,臀部垫于小腿和脚后跟上,呈跪坐姿势,反映出当时习见的一种日常体态。此种坐姿或称为跽坐,一方面给人以正襟危坐的感觉,另一方面会对膝盖和前脚掌带来强烈压迫,长久下来不免受伤变形。在殷墟商代墓葬中,大量人骨的足骨部位都可见明显的跪踞面,应与长期的跽坐习惯相关。安阳西北冈大墓中出土的跪坐石人残像和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都表现为明显的跽坐造型,为这一不分阶层和身份的日常生活习惯提供了更多佐证。

  商代甲骨文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如女、母、邑、兄、祝、鬼、飨等,均像人跪坐形,这些字的涵义涉及女性、祭祀、饮食等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也为跪坐的日常性提供了有力的旁证。2004年安阳大司空村18号墓发掘出土一件龟甲,其中一端嵌入一个石制跪坐小人,不禁让人将这种日常生活习惯与龟甲占卜和祭祀相连。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