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曲流美的虎溪山西汉简欣赏
虎溪山西汉简 局部
虎溪山西汉简,1999年6月至9月出土于湖南省沅陵县城关镇西沅水左岸虎溪山一号汉墓,为西汉第一代沅陵候、长沙王吴臣之子吴阳的陵墓,其受封于高后元年,死于文帝后元二年。此地春秋时属楚黔中地,战国属楚黔中郡,战国末年秦楚交战,此地一带战事频繁。后秦在此地设黔中郡,汉高祖五年改为武陵郡,始置沅陵县。虎溪山一号汉墓共出土竹简1336枚(段),古隶书写,字迹清晰,书写风格或厚重或流美,按书写内容可分为三种:一、《黄簿》,共241枚(段),其中整简120枚,整简长14厘米、宽0.7厘米、厚0.1厘米,两道编绳,简两端齐平,记载了西汉初年沅陵侯国的行政设置及人口、税赋、耕牛、林木、交通等社会经济生产状况;二、《日书》,占出土简牍的绝大多部分,共1095枚,其中整简约500枚,整简长27厘米,宽0.8厘米,两道编绳,简端齐平,自署篇名为《阎氏五胜》(也作《阎氏五生》),是出土时唯一保持原有编联顺序的十数枚简;三、《美食方》,因残朽严重,出土时已没有整简,现见残简约300段,整理后整简约长46厘米、宽0.8厘米,厚0.1厘米,三道编绳,编绳距简端或简尾1.6厘米,名称为整理者所加,为烹调加工蔬菜和肉类食物的食谱,从现存内容看,多达155条。
虎溪山西汉简《黄簿》概因官方文书之故,书写颇为规范谨饬,字形多扁平,主笔波磔分明,表现出了古隶向今隶演化的强烈倾向;虎溪山西汉简《美食方》仍然较多保留了篆书的字形和结构,但是其中一些字如“上”“令”等字的横画、捺画的收笔提笔出锋,体现出了隶书的波磔意味,另个别字如“半”“饭”等的竖画(竖钩)继承了与里耶秦简相一致的长拖笔。这里我们主要以《日书》为主来分析虎溪山汉简的书写和审美特征。
虎溪山西汉简《日书》所见古隶的书写特征,与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比较接近,基本上仍然为篆书的构形、结体纵长,但是用笔却比后两者要更加灵活率意,笔墨的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其比较显著的书写特征有两点:一是短促、厚重、圆润的磔笔,如“莫”“故”“亡”“家”等字的最后捺笔;二是出现较多的弧势圆转笔画,尤其是左向的转笔,线条变化多由细到粗,可以看到在转向时用笔逐渐加重,但是由于简宽所限,行笔到简左边缘处戛然而止,并未挑笔出锋,显得意犹未尽,如“故”“残”“好”“寄”等字的左向弧势笔画。
虎溪山西汉简《日书》另有部分简用笔比较草率,左向弧势笔画“つ”的书写变得更加夸张,弧势笔画的中间部分向右下倾侧拉伸,如“而”“旬”“两”等字,这种笔圆势曲的转折笔画,恣意流美,动感十足,估计是受到了楚国日常书写风格的影响。楚人书写流行屈曲之美,日常书写以圆曲为主,这种风格尤以鸟虫书为最。可以说,左向弧势笔画“つ”在《日书》中的多次出现,一方面反映了书写省约、快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楚人的审美风格。
另外,虎溪山西汉简中,部分字的书写,笔画的提按和连带非常明显,甚有行草的意味,可以说用笔已非常接近后世的行草书,如“在”“女”“月”“徒”“寅”等字,尤其是“寅”字的撇画上挑连带笔意非常清晰,我们可以将这些草字看作是汉初隶草的滥觞。这些隶意分明、书写熟练的早期行草字,其书写年代甚早于敦煌汉简、居延汉简中所出现的行草书,其艺术审美价值以及对书体嬗变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