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皓珺博物馆: 古玉沁出的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东寺塔步行街进入近日楼正门,穿过高耸的城墙门楼,右边便是云南皓珺博物馆。朱漆大门,门口一对古意盎然的北宋石羊镇守两侧,取其“喜气洋洋”之意。2017年8月16日,云南皓珺博物馆正式成立,在这座面积仅7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里展出了1000余件藏品,而这些藏品中不乏海外抢救回来的珍品。

  

  “馆里展品以高古玉为主。”云南皓珺博物馆主管郑瑞熙介绍说,“所谓高古玉就是宋代以前、年代久远的玉。玉文化伴随着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直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最早与神权有关,到后来的帝王贵族用玉,文化气息上有着极为厚重的内涵、神韵。到了汉代,玉的造型、工艺、分类等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水平,特别在手法风格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已登峰造极。直到现在,人们常用‘君子比德于玉’来形容个人品行的高雅,可见玉文化之博大精深。馆内目前展出的高古玉藏品占所有展品的五分之二,这也是馆内最具特色的藏品。”

  

  与大多数90后一样,郑瑞熙大多数休息时间,更多的是和朋友聚会、打球,追求一些比较时尚潮流的文化。“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就需要精神的追求和文化滋养。博物馆的存在对于一个城市和民众而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郑瑞熙说:“作为年轻一辈,我通过对历史文物的了解认知,产生精神共鸣,有了多层的感受,同时丰富了体验,增加了阅历。”对于博物馆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郑瑞熙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更深一层的体会。

  

  和一些盈利性的博物馆相比,云南皓珺博物馆更多凸显的是一种公益性质的情怀。“抢救”文物、发挥文化余热,当把自己的私人藏品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时候,“挣钱”这个词似乎也就逐渐淡化了。“这间博物馆是由几个收藏爱好者共同创办的,展品也是他们数十年来的珍藏。其初衷是因为热爱收藏,进而产生抢救流失文物的想法。有了展览馆,可以让这些文物为更多人所知晓,这是一种社会责任。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质疑和困难,但是为了文化的传承,我们一直在努力。”郑瑞熙说。

  

  记者李梦瑶报道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