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竹雕传人朱云华:一刀一竹的传承者
朱云华在根据图纸挑选竹材。 杨涛 摄
中新网纳溪8月3日电 (邹立杨 杨涛)“我不是什么大师,就是一只竹‘虫’,依竹而生,靠竹而存。”日前,记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陶家大院,见到了竹雕工艺大师朱云华,经过30年沉淀,朱云华游刃翠竹间,将一件件独具匠心的佳作留存世间。
1984年,朱云华拜宜宾民间竹雕工艺大师廖修全为师,开始学习竹雕。“他不仅是我师傅,也是我姐夫。”亲人悉心授艺,朱云华潜心研学,这一学习一坚守便是30余年。
朱云华在雕刻制作竹工艺品。 杨涛 摄
“我师父一派的竹雕技法也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刻狮头筷子,在筷头不足一厘米见方的顶端,要雕刻出千姿百态的狮子,而且还要保证狮嘴里的绣球是活动的。”朱云华说。
一件竹雕制品,从选材、绘图、敲坯到制作成品,要经历二十余道工序,仅一刀一竹陪伴。众多师傅授艺,竹雕传人却寥寥无几。
一根竹子倒地,结束了一段生命,一名优秀的竹雕艺人,运用手中的刻刀让竹子涅槃重生,朱云华就是这样的“摆渡人”。
“我第一个徒弟喜欢根雕,拜我为师学习了半年多,却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了。”朱云华说,学竹雕者要心思慎密,竹子比一般的木头硬度要大,并且有竹纤维,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一件作品问世,短者半月,久的数年。”
上世纪90年代,简单的机雕冲击了竹雕市场,朱云华也曾“歇刀”多年,前往贵州、江西、浙江等地拜会各派竹雕大师,学习更多的刀法和雕法。朱云华说,看似针尖粗细的宝塔尖,往往是切削20多刀的结果。
竹雕,不是竹之终结,而是竹之升华,选材,成了关键的一步。朱云华介绍,一般是秋冬选竹,隆冬伐竹,经水煮除油防虫,晾至次年盛夏,干透的竹材才能成为竹雕的原材。
朱云华在雕刻制作竹工艺品。 杨涛 摄
近年来,纳溪区依托高新林竹产业园,布局竹林立体循环经济,依托竹林大力发展竹雕工艺、竹编家具、竹休闲饰品、竹生态食品(药品)等竹类深加工产品延伸竹产业链。竹雕市场迎来“第二春”,朱云华的作品几度出现供不应求。“身边根本留不下好东西,甚至还没有雕刻完就已经被预订。”
“黄建是美术科班出身,跟随我三年多了,圆雕、浮雕、镂空雕都基本掌握。”15岁学艺,30年沉淀,朱云华昔日曾经担心手艺失传,而今,在若干弟子“半途而废”后,终于有了“称心”之徒。(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