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鲁宁两地戏曲经常“串串门”

  期待鲁宁两地戏曲经常“串串门”
  
  ——山东省吕剧院远赴宁夏送戏获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月23日至26日,山东省吕剧院近百人的演出团队远赴宁夏,为当地群众送去了两场高水平的吕剧演出,受到广泛好评。希望鲁宁两地的地方戏能经常“串串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业界和群众的热切企盼。
  
  《大河开凌》掀观剧热潮
  
  7月24日晚8点,由山东省吕剧院创排的吕剧《大河开凌》,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宁夏人民剧院大剧场上演。这次演出旨在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宁夏文化艺术节自治区外文艺院团来宁夏祝贺、慰问的重要演出。
  
  《大河开凌》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山东省舞台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入选剧目,此前经过多次加工修改,在山东济南等地演出时广受群众好评和专家关注。
  
  该剧以历史上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共产党员和群众学习、使用、保护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初心。
  
  银川市民郝薇薇看完演出后表示,在革命战争年代,很多英雄先烈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牺牲,《大河开凌》以一个小切口展现了那个年代革命斗争的壮阔画卷。
  
  郝薇薇在银川市某银行工作,平时接触传统地方戏的机会较少。她坦言,吕剧演员们的表演给了自己很大的震撼,从没想过地方戏能唱得如此动听,也没想到山东的戏曲对她和家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观众刘英贤的祖籍是山东省威海市,其祖父早年间来宁夏工作,之后举家定居银川。“祖父曾告诉我,在老家胶东地区,吕剧是家家户户爱看的戏。”刘英贤说,小时候常见祖父通过收音机听吕剧,包括《姊妹易嫁》《墙头记》《王小赶脚》等。如今看到吕剧能来到银川市民的家门口演出,刘英贤非常高兴,一下买了3张票,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起前来观看。
  
  《姊妹易嫁》显经典之美
  
  7月25日晚,山东省吕剧院在宁夏人民剧院演出吕剧《姊妹易嫁》,收获了现场观众热烈掌声。“这部戏不愧是吕剧的经典,题材喜闻乐见,语言很生活化,山东省吕剧院演员们的表演也很精彩。”银川市民张庆余说。这也是吕剧经典剧目首次在宁夏这片热土上唱响。
  
  张庆余的家距离宁夏人民剧院近10公里。他说,自己前些天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到《姊妹易嫁》来宁夏演出的消息,在网络上买了两张票,和妻子前来观看。“我曾经在山东工作过两年,知道吕剧是山东群众最喜欢的代表性地方剧种,《姊妹易嫁》则是这一剧种的代表性剧目,非常值得一看。”张庆余说。
  
  观众董腾云对当晚演出的评价更具代表性。她说,《姊妹易嫁》通过短短两个小时的演出,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里边包括对目光短浅者的嘲讽,对心地善良者的赞扬,还有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思等。
  
  尽管本场上台的演员对《姊妹易嫁》已非常熟悉,但大家没有丝毫懈怠。以演员吴海涛为例,从2002年工作以来,至今该剧他已演过近500场次,其足迹遍布城市剧场、乡间戏台、流动舞台车、校园小剧场等。他表示,每次表演都有新的收获。剧中人物“张有旺”是个很有趣也很现实的人物,自己每次上台都尽可能地揣摩人物的心态,但自觉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剧中扮演“毛纪”的演员盖勇演出间隙也没闲着。每逢下场环节,他都会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默念台词,提前熟悉一些动作。对他而言,尽管《姊妹易嫁》演出多次,但每一场都不能含糊。
  
  台前幕后扬敬业精神
  
  此次到宁夏演出,山东省吕剧院派出了最精干的团队。
  
  7月23日凌晨,经过长达16小时的行程,山东省吕剧院近百人的演出团队抵达银川火车站。此前,剧目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等已通过货车运输,先期抵达银川。
  
  抵达首日,演出团队并未休息。卸车、装台,调试灯光音响等所有设备……演职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7月24日,演出团队上午9点在宁夏人民剧院集合,点名后走台。院团主要负责人全程在场监督,及时解决走台期间出现的相关问题。晚上7点,演出团队进行演出前的晚点名,相关负责人再次就演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了强调,叮嘱大家务必提起精神,确保演出成功。
  
  当天晚上10点多,《大河开凌》的演出刚结束,山东的演职人员便立即着手《姊妹易嫁》的装台工作。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表示,连夜卸台装台能为第二天的走台留出时间,目的是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带队到宁夏参加演出的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说:“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用地方戏讲本地故事,这种感染力与亲和力是打造文艺精品的关键。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山东与宁夏在文艺创作演出领域,能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双方的精品舞台艺术作品实现长期互访,让文艺发展成果惠及山东、宁夏群众。”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