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两岸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脐带
2018-08-02 11:07:34 作者:吴海鹏 来源:凤凰网文化 已浏览次
2018年7月29日上午,第九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在杭州举行开营仪式,正式启动“笔墨纸砚文化之旅”。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来自两岸的40名大学生将沿杭州、湖州、泾县、绩溪、歙县和黄山一路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化根脉。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凤凰网、《旺报》等联合主办方代表出席并为营员授旗。以下内容为凤凰网副总编辑吴海鹏在开营式上的致辞发言。

吴海鹏,凤凰网副总编辑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凤凰网,对各位来自海峡两岸的大学生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对组织本期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的老师们表示真诚感谢,并向2015年以来携手合作的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旺报》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表达我们的由衷敬意。
今天我们相会在盛夏的杭州,开启“笔墨纸砚文化之旅”,眼前所见与心中所念,很切合杨万里的这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从2015年第一期的“汉字之旅”,到后来在两岸分别展开的“长城文化”“茶文化”“志工文化”“原住民文化”“运河文化”等等,再到今天的“笔墨纸砚”之旅,这一路走来,我们深深感谢国台办、教育部以及台湾有关方面的支持,感谢许嘉璐先生、余光中先生、星云大师等名家大德的加持,还要特别感谢各位同道伙伴的风雨同舟,相知相伴。
中华文化,是两岸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脐带。只有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去亲近和拥抱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华人心中的“家国”与“天下”,才能真正感悟华人精神家园里的一花一叶、大江大海。
今年的主题设计与往期体验营在精神上一脉相承。笔墨纸砚,是老少皆知的文房四宝,作为书写文字的工具,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意义有目共睹。可不得不说的是,进入现代,特别是数字化的键盘+鼠标、指头+触摸屏、甚至人机智能时代,笔墨纸砚这些传统书写工具,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现在拿钢笔、圆珠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何谈研墨挥毫。这是一种遗憾,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这种不急不缓的慢表达,已经成为奢求。但是,各位也要看到,屏幕上的文字固然也能表情达意,却无法取代一笔一划的手写意蕴。“一横一竖皆有灵性,一撇一捺自成文章”,当文字离开“书写”,机械的工整取代性情所致的疏密错落,蕴含在笔划之间的情感也就消失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即将开始的行旅,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在体验笔墨纸砚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寻找正在“遗失的美好”,品味中华文化的独特情感印记。更宏大一点说,笔墨纸砚所连接的,不仅是生活与心灵、知识与情感、历史与当下,还有文化与文明、价值与信仰。希望这样一场寻根探源的文化之旅,能给同学们带来惊喜。
各位来自两岸的朋友、同学,正是有无数类似笔墨纸砚这样的物质或非物质构件,中华文化才得以千百年代代相传,并内化为代代华人“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无论是海峡两岸,还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正是因为有这些载体,才会融汇成一条生生不息、血浓于水的亲情大河。体验我们共有的文化记忆,连接我们共通的的历史纽带,才有可能达成基本的精神共识,并从这里出发去思考我们共同的未来。
作为华文媒体的重要一员,凤凰网长期坚守一个16字的理念:中华情怀,全球视野,包容开放,进步力量。为此我们策划了很多沟通华人精神家园、推动中国改革进步的文化活动。今天我想把这四句话送给各位年轻的朋友,希望大家在接下来一周的游学中,行有所悟,学有所获;也祝愿各位嘉宾起居多福,阖家吉祥。谢谢!
责任编辑:小悟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