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回顾:徐悲鸿诞辰123周年

    徐悲鸿出身微寒,自六岁起随画师父亲徐达章读书、习画,年仅十七岁便被录取为江苏宜兴女子师范学院、彭城中学的图画教师,足见其天赋与才华,在教学之余他并不断追求自我在艺术上精进的可能。1919年,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徐悲鸿以公费留学的名义赴法,先后在朱利安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并拜知名古典画家达仰为师,建立了坚实的素描与油画的写实功底。

  徐悲鸿并深入研究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以科学的精神来观察自然。1923年,他初试啼声,首度入选法国国家美展,内心备受肯定;1926年,他短暂回上海举办了首次个展,他雄健精微的写实画风,引起文化界极大的关注,康有为在观展后即称赞他「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而到1927年,徐悲鸿有高达九件作品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与作品中独特的东方韵味名震艺坛。

  1928年,带着以西学复兴与改革中国绘画的决心,徐悲鸿结束八年欧游生活返国,先后被聘请入南京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后更执掌北平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担任院长,一生作育英才无数。

  中国嘉德历年于香港及北京均呈献过不少徐悲鸿的杰作,当中涵盖各类题材如女性人物肖像、动物题材和其他传统国画题材,均拍出优异成绩。

 

  Lot 2136 徐悲鸿 珍妮小姐画像 1939 1930年代

  布面 油画 136.5×98cm

  成交价:RMB 57,500,00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珍妮小姐画像》是徐悲鸿受当时比利时驻新加坡副领事勃兰嘉的委托,为其粤籍女友珍妮小姐创作的肖像订件。徐悲鸿一生创作了大量表现女性题材的优秀作品,这构成了画家艺术创作的重要面向。南洋期间是徐悲鸿女性肖像油画创作较为集中的阶段,而《珍妮小姐画像》又无疑是其中尺幅最大之作。 与中国传统的「仕女画」或「美人画」所不同的是,徐悲鸿笔下的女性不再是弱不禁风的女子形象,也不是纯然为男性视野下的闺阁尤物,更不是某种特殊嗜好、趣味的刻意投射,又在国画、油画等各种媒材的整体表达上创造出新,达成了某种既不同中国传统又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东方之美」。

 

  Lot 1218 徐悲鸿 落花人独立

  1943年作 1940年代 设色纸本 立轴 100×38 cm

  成交价:RMB 32,200,000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徐氏艺术融会中西,画中一贯的仕女造型多选刚强坚毅者,与传统中纤弱闺秀大相径庭,但取材自唐人诗意中仕女画,却是别番情态,本幅即其显例。画家处理这类仕女画,与传统渊源较接近,除了轮廓线条及五官的勾勒略见西画技巧外,如仕女体态婷立修长,纤手互搭,轻拈纨扇,处于细雨飘洒中,见弱不禁风之姿;而眼前微雨沾衣,落花坠地,身傍双燕比翼翩翩,恰好对照出只影形单,幽怨之情,见于双目含愁、朱唇闭合的脸上神色。这种写意处理手法,极富浪漫色彩。

 

  Lot 317 徐悲鸿 秋林三骏 戊午(1918年)作

  横批 设色纸本 91×180.5 cm

  成交价:RMB 34,500,000

  中国嘉德2018春季拍卖会

  《秋林三骏》以水粉作成,画面色彩感强,物像色感饱和度高,同时注重调色时水的作用,使画面有很好的空气感和流动感,色调和谐。马的造型、结构已十分准确,显示出其时徐悲鸿扎实的写实能力和他对西画结构的清晰认知。康有为语「写生入神」便是对其这种能力的赞誉。从包括《秋林三骏》在内的一批早年作品中可以看出,此一阶段徐悲鸿的大量创作游走于传统中国画和西方水粉水彩画之间,无论哪种画法都没有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正是他中国画改良论的最初实践。

  Lot 1215 徐悲鸿 喜马拉雅灵鹫

  辛巳(1941年)作 1940年代 水墨纸本 镜心 95.5×103 cm

  成交价:RMB 32,200,000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喜马拉雅灵鹫》是悲鸿大师的巨制。大师1940年(庚辰)游印度时,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一带,画了不少灵鹫写生。回槟城,大师向挚友「兰庐」主人亲述灵鹫神态逼人,气势雄伟的动人姿态,并将之入画,遂成此幅。以彩墨画鹫是大师的独创,杰出的造型能力为徐悲鸿的水墨画创作提供了其他艺术家很难达到的一种写实高度。这件作品堪称徐氏创作中的稀世珍品

  Lot 238 徐悲鸿 松鹰图

  丙子(1936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130.5×77.5 cm

  成交价: HK$ 21,275,000

  中国嘉德香港2012秋季拍卖会

 

  Lot 119 徐悲鸿 长松图 1934年作

  立轴 设色纸本 111.5×108.5 cm

  成交价: HK$ 7,015,000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