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精准回应特殊群体文化需求

  佛山市高明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暑假,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文化味浓,“圆梦高明”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在4个镇街及2个企业同步开营、音乐盛事“最美歌声”激情唱响、“美丽乡村行”文化活动热闹纷呈……通过开展分类式公益文化服务,高明区精准回应未成年人、产业工人、空巢老人及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
  
  高明区文化和体育局局长仇艳芳说,高明区近年来以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行针对不同人群的分类式文化供给侧改革,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和2017年,高明区每年分类开展公共文化活动500场次,惠及群众约20万人次,约占全区总人口的45%。
  
  开启未成年人的艺术之路
  
  7月23日,高明区2018暑假“元”计划和“星”工程培训班第一期正式开课。欢乐的英语课让害羞的小朋友变得侃侃而谈,动手动脑的创意小手工、有趣生动的看图写话等让他们舍不得下课。学员们普遍反映,比起在家和手机、平板电脑等“黏”在一起,暑期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结交小伙伴。
  
  以“元”计划和“星”工程公益培训为代表的未成年人常态化公益文化培训,是高明区文化馆推行的一项重点项目。针对未成年人的艺术发展需求和特点,高明区文化馆利用晚上、周末开展公益艺术培训、读书会、才艺大赛等,还积极推进“高雅音乐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未成年人提高艺术素养、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以“播种慈善、文化化人”为宗旨的“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在为未成年人免费提供艺术美育之余,还鼓励适度捐助,所筹款项交由区慈善会用于慈善事业,培养了未成年人的乐善意识。自2015年推出至今,“元”计划和“星”工程已累计举办32期,筹集善款约50万元,每年培训人数达5000人,约占全区未成年人数量的10%,有效促进了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普及。该项目已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成为高明区分类式公益文化服务的典型样本。
  
  打造产业工人的文化家园
  
  不久前,为期5天的2018“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夏令营高明分营圆满闭幕。在这项专门为产业工人子女量身打造的公益活动中,400名产业工人子女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在高明区,产业工人占据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为加强对产业工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当地在加大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力度、加强园区文化室建设的同时,结合企业职工需求推出订单式公益文艺培训,针对工人们喜爱的文艺培训项目,为他们量身定做文化服务。
  
  同时,高明区文化部门积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文化志愿者到企业驻点,免费为企业艺术团开展培训。由高明区文化馆主办、区舞蹈家协会承办的“学舞堂”,每周都在辖区4个镇街广场及有需求的企业内开展活动,还协助当地成立了更合镇新时代职工舞蹈团等近30支基层舞蹈团队。高明区还定期举办“文艺暖流进企业”、职工歌唱大赛、职工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为产业工人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每年寒暑假举办“圆梦高明”公益培训班,促进外来产业工人及其子女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据统计,近年来,高明区每年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文化艺术进企业”活动超过45场,惠及当地产业工人3万余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服务项目的多元化,增强了产业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几年,高明区针对产业工人开展的‘产业工人文艺汇演’‘产业工人舞蹈大赛’等活动,让企业员工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很大帮助。”佛山市诚德新材料公司负责人邓伟健说。
  
  提供家门口的文化港湾
  
  6月15日,“弹唱粤韵高明情 不忘初心颂党恩”高明区戏曲精品展演在该区荷城广场举行,有着30多年历史的高明粤剧团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粤剧盛宴。演出结束后,当地群众纷纷询问:“下周还有没有演出啊?”
  
  高明区在不断扩大村居文化阵地的同时,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将文化服务直接送到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家门口。如根据各地不同的民俗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在农村祠堂等地方组织包粽子、舞狮以及棋类赛、球类赛等接地气的文化活动;与当地德信实验学校、更合镇小学等合作建立粤剧传承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传统戏剧培训;常年开展“粤韵高明”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以及“老榕树学堂”等品牌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慰藉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的心灵。近年来,高明区每年举办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380多场,面向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的文化服务已形成常态化。
  
  高明区还把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的工作落到实处。在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无障碍”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建立了5个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站;定期举办送文艺进福利院活动;建立佛山市首个视障人士流动服务站。“在文化服务站,我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学习和交流,心情开朗了,也自信了。”高明区杨和镇上巷村残疾人黎小敏说。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