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京看见两个齐白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门二十四景之棣楼吹笛图(国画) 34×45.5厘米 1910年 齐白石 辽宁省博物馆藏
  
  2018年对于“白石老人”来说是忙碌而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欧洲“邮票之国”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齐白石作品外,7月18日,“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刚刚在故宫午门和西雁翅楼展厅开展,7月21日,“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山水画特展又登陆北京画院美术馆。两个齐白石重量级大展遥相呼应,互为补充,通过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串联起一个立体而清晰的齐白石,使观者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齐白石艺术在当下的魅力与价值。
  
  草虫花鸟世界中寄予和平
  
  齐白石一生作画,巧夺天趣,融人生智慧于其中。晚年的他,常喜以《清平福来》为题,画老翁持瓶,蝙蝠展翅,来传达自己对安定、祥和生活的期许。如今,国泰民安,正是“清平福来”之景,所以当齐白石作品时隔64年再次“进宫”,主办方便以此为主题线索,引发人们关注齐白石艺术中的和平意蕴。
  
  展览从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画院珍藏的齐白石作品中精选出200余件绘画、篆刻、文献,以“天道酬勤”“扶梦还乡”“老当益壮”“白石篆字”四个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勤勉艰辛的探索,心系故土的乡愁,老而不颓的豪情,刀锋印痕的心相。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近年来,不少人都从经济价值来评价齐白石的功绩,而本次展览更希望从精神价值上来评判齐白石艺术,展现出一种文化精神,以达到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和平相处的愿望。
  
  展厅中,齐白石获得的“国际和平奖”证书与奖章、“人民艺术家”奖状等珍贵文献以及为祈愿世界和平创作的《和平》《清平福来》等作品格外引人关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大会将“国际和平奖”授予年过九旬的齐白石。展览序厅特别制作了齐白石“国际和平奖”的颁奖答词,上面这样写道:“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费了我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因此,从齐白石的作品中,观者总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无论是虬曲的线条还是明艳的色彩,似乎都在隔空诉说着白石老人的大爱与真情。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还可以在展厅中看到毕加索与齐白石两位大师创作的和平鸽,从中体会中西绘画的异同。齐白石所获“国际和平奖”奖状的左页,正好印着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画的和平鸽,而鸽子也是齐白石晚年花鸟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为了画好鸽子,齐白石曾在家中饲养鸽子,观察写生、摸索研习,自成一格。在北京画院现存的画稿中,依然能看到他在画稿中注明的“大翅不要太尖且真”“尾宜长”等字样。
  
  此次展览展出的齐白石92岁时所绘的《和平鸽图》,即为艺术家和平鸽系列作品中的代表作。画面以鸽子、雁来红直观表达“和平”的象征:三枝红色淡墨的雁来红叶子与墨色浓重的鸽子浓淡相间,鸽子的红色喙爪又与红叶互相呼应,画面左上方以篆书题款“和平”二字。此画构图饱满,笔墨充实,营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境界,恰当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和平安宁的主题。齐白石曾将自己画的鸽子与毕加索画的鸽子做对比:“他画鸽子时,要画出翅膀的振动。我画鸽子时,画翅膀不振动,但要在不振动里看出振动来。”
  
  山水世界中蕴藏裂变
  
  作为北京画院“2018山水之年”最具代表性的展览项目,“胸中山水奇天下——齐白石笔下的山水意境之二”联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十家国内文博单位和艺术机构,展出齐白石山水画作逾160件(套)。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此前,齐白石的相关展览更多的是基于北京画院自身的馆藏,而此次展览则几乎把全国各大博物馆、文博机构、艺术院校中重要的齐白石山水藏品都汇集到了北京画院美术馆,包含了齐白石各个时期的山水精品,让观者在一天内遍览不同省市公立机构所收藏的齐白石经典山水画变为可能。
  
  纵观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大写意花鸟画占据主要地位且传颂度较高。相较之下,他的山水画却一度不被世人理解甚至遭遇不少非议。齐白石曾自题:“余画山水,时流诽之,使余几绝笔。”世人与市场的不认可,使齐白石的山水画只为真正理解自己艺术变革的知己、友人所作,这也是导致其山水画体量较少的主要原因。但恰恰是这些山水画,最能彰显齐白石艺术的独创性与超越时代的革新性,其中更不乏艺术巨构。
  
  为了让观众了解齐白石山水画发展的完整历程,北京画院美术馆拿出了一至四层全部展厅,并把齐白石画中“山”的造型搬进了展厅中,展览根据齐白石艺术人生的时间顺序和阶段主题分为“家园”“远游”“变法”“思乡”四个部分。观众可“循”山而行,“穿”山而过,沿着白石老人的足迹,欣赏他的“胸中山水奇天下”。
  
  齐白石曾于1902年至1909年远游七年,“五出五归”,饱览了大半个中国的山河美景,途中积攒了大量的山水写生画稿。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也为其山水画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远游归来后,齐白石根据写生画稿所创作的山水画,相较于其早期临摹 《芥子园画谱》时的山水画,灵动性大大增加。此次展出的《借山图册》便是其中的代表。这套图册原本有50多幅,如今在北京画院存有宝贵的22幅。在这一系列画中,洞庭落日、灞桥风雪、十里桃花、雁塔坡、滕王阁等生活实景跃然纸上。画面多以线勾勒,少皴擦,且富有色彩感,极简的构图显示出无限的空间感。“因为《借山图册》的重要性,所以它成为此次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空间设计的主要线索,从一层展厅开始,就是以《借山图》中的山、石、云、落日、扁舟等元素入景。此外,我们还专门做了‘五出五归’的路线图和齐白石在途中的写生稿对应展示,将远游的影响具象呈现。”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薛良说。
  
  1917年,齐白石为避家乡兵匪之乱出走北京,并于1919年正式定居,开始了“北漂”生活。然而来京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顺利,齐白石的木匠出身和近“八大”的冷逸画风使他在当时的北京画坛备受冷遇。其立意独特的山水画更不为时人所接受,甚至被人攻击为“野狐禅”。遇此境况,陈师曾鼓励他不必随波逐流,齐白石便自此开始了10年的“衰年变法”。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等人的画作赴日本展出,其中最受欢迎的即为齐白石的山水画,这也成为齐白石此后逐步走入艺术巅峰,被世人认可的起点。
  
  《山水十二条屏》饱含深情
  
  晚年,客居北京的齐白石却愈发怀念家乡惬意的田园生活,这一时期他所作的山水画多是远游时期写生稿与记忆中家乡景色的融合,画中也常漾起思乡情怀。又因为白石老人尤其钟爱桂林山水,所以在其晚年的山水画中山体多是借鉴桂林山,再结合对家乡的记忆,创作出一幅幅既真实又虚幻的“家乡”之景。此次展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山水十二条屏》便是齐白石晚年山水画的扛鼎之作。此套《山水十二条屏》是1932年齐白石精心为四川军阀王瓒绪所作,画中景色虽是常见的山间、乡野风光,却在齐白石大写意的笔下别具趣味,平淡又不乏意蕴。
  
  “用十二条屏的方式作画,是齐白石与人打交道的一种特别隆重的方式。”据北京画院研究部主任吕晓介绍,齐白石一生总共画过三套《山水十二条屏》。第一套被白石老人用在老家湖南置了40亩水田。第二套创作于1925年,是白石老人赠送民国名医陈子林的寿礼。2017年末,陈子林旧藏的《山水十二条屏》于北京保利秋拍以9.315亿元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轰动一时。此次展出的《四季山水十二条屏》创作年代更晚,构图更成熟,笔法亦更见遒劲老辣,无疑是展览的一大看点。
  
  如果将传统中国艺术分为“逸、神、妙、能”四个品级,吴洪亮认为齐白石的很多山水画可归入“逸品”之列。“如果说,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能看到吴昌硕、赵之谦、金农的影子,但是在山水画创作中,齐白石却显得尤为执拗,早早就跃出前人窠臼,目所识、心所感,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吴洪亮说,正是由于齐白石的这种心境与耕耘,才能让人们在他去世50多年后仍能看见其艺术的活力及所具有的普世性与跨越时空的价值。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