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素养和无私奉献尽展“皖风徽韵”

  用专业素养和无私奉献尽展“皖风徽韵”
  
  ——记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志愿者团队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安徽博物院参观,我是今天的志愿讲解员,接下来将为大家进行免费讲解的展厅是安徽古建……”正在进行讲解的人,叫陈琛,是安徽博物院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刚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她就迫不及待地来到馆里,开始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
  
  自2017年4月正式成为安徽博物院志愿讲解员以来,陈琛每周都会来馆里服务,累积服务时长已超过600小时,服务人次超过5000人。
  
  在安徽博物院,像陈琛一样的注册志愿者,接近100人。这群身着红马甲,活跃在博物馆的文化志愿者,有效架起了沟通博物馆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在博物院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志愿者团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化志愿者成为博物院亮丽风景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立足实际,努力创新,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这支队伍,在文化志愿服务和博物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安徽博物院的一道亮丽风景。
  
  据了解,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7年4月,至今已走过11个年头,十多年来共招募了1250名志愿者,目前已形成近百人的固定志愿者队伍。在这些志愿者中,有近七旬的老人,也有十多岁的少年,有已经工作的人,也有在校学生。
  
  在展厅,他们以热情的服务态度、专业的讲解深受参观者的喜爱;走出博物馆,他们秉持文化志愿精神,多次参与送书下乡、服务敬老院、深入基层进行宣讲等活动,将知识与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服务时间总计65360小时,参与免费讲解和各项文化宣传活动总计6132批次,累积受益观众将近20万人。
  
  安徽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胡敏对志愿者团队的工作十分肯定,她表示,这群“身着红马甲,活跃在博物馆的最可爱的人,他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作为博物馆联系观众和社会的桥梁、纽带,在博物馆大家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制度化建设助力博物馆志愿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博物院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成效显著,志愿者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包括志愿者分类招募、系统培训、表彰激励、台账日志、服务统计等较为成熟、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从一开始,志愿者招募工作就确立了高门槛,严标准。对招募工作,院长胡敏提出了“好中选优”的要求。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徐康介绍说,志愿者招募要经过简历初选、现场面试、试讲考核等多个程序的严格考核,全部通过,才能正式上岗。
  
  对在岗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也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据胡敏介绍,安徽博物院非常注重志愿者培训工作常态化,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志愿者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除日常培训中经常请院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外,博物院还组织志愿者们走出博物馆,开展了“志愿者万里行”活动,先后到湖北省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以及省内其他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参观学习。
  
  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人数众多,人员变动大,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2017年,由院方领导和志愿者代表共同组成的志愿者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皖风徽韵”志愿者团队从此开始实行自我管理。多名管委会的志愿者代表表示,实行自我管理后,志愿者们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也不断增强,“我们安博”成为志愿者们对于安博习惯性的称呼。
  
  成熟、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不仅有效规范了志愿服务,还大幅提升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以制度化建设推进博物院志愿工作的积极作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入社区,进学校,文化志愿工作全面开花
  
  平常,在博物院,志愿者们主要从事展厅讲解、服务导览、资料整理等服务工作。
  
  为了拓展志愿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在2011年安徽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后,志愿者团队在做好院内工作基础上,积极走出博物院,走进校园、社区、机关单位和军营等地,开展各类宣讲活动。
  
  团队成员先后赴静安养亲院、陆军军官学院、舒城汤池镇石牌小学、安徽广播电台等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安徽博物院,传播安徽当地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7月25日下午,安徽博物院社区宣讲点挂牌仪式举行,合肥市瑶海区方庙街道森社区作为安博设立的首个社区宣讲点,开启了安徽博物院“服务基层行”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里程。
  
  徐康告诉记者,下一步,安博志愿者团队将按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推出文房四宝、潘玉良特展、八件国宝级文物等主题宣讲,到学校、社区、农村等开展不少于30场次的下基层活动。
  
  “对于以后的工作,我们就是希望馆里馆外,全面开花。”徐康颇感自豪地对记者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志愿者队伍:“奉献他人,快乐自己”“我服务,我骄傲”
  
  接触过安博志愿者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态度热情,专业扎实。这种热情,这种扎实,源于他们对于志愿者精神的认同,源于他们对于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传播的热爱。
  
  已经68岁的候大爷,是志愿者队伍中的老资历。从2011年退休开始,他就通过考核,进入安博志愿者队伍。从刚开始做导览,到后来专门讲解八件国宝,候大爷一干就是7年多,但是,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充满热情。正是被这种热情感染,他的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从刚开始的不理解,逐渐变成了理解和支持。每周四是候大爷到馆服务的日子,一块放风筝的的大爷们,逐渐形成了周四不放风筝习惯,因为“老候要去博物馆当志愿者”。在被问到还准备做多久的时候,候大爷坚定地说“只要身体许可,我就会坚持下去。”
  
  “因为喜欢,因为热爱。”在被问到为什么做志愿者的时候,刚加入志愿者队伍一年多的年轻志愿者陈琛脱口而出。对于讲解工作,她有一种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她说,很多人来安博,可能一辈子只来一次,所以,作为讲解员,就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展现。在最近的埃及展厅讲解工作中,她发现自己“远远不够”,所以赶紧买了10多本相关的书,找来很多论文,加紧补课。在志愿工作中,陈琛渐渐感觉,“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不去安博服务的那一周,是不完整的。”在谈到志愿者工作的意义时,她深情地告诉记者:“如果说人生要通过做一件事来体现价值,我认为,在安博做志愿者,做一名文化传播者,就是我人生最大的价值”。
  
  多位志愿者自豪地告诉记者,安博志愿者团队是一个温暖的神奇团队,大家是一群“不以山海为远”的“志合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在这群人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安博志愿者团队成绩斐然,来自有关部门的荣誉和褒奖也纷至沓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安博志愿者团队先后荣获文化部“基层文化示范项目”先进典型、“第六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团队”、全国首批 “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先进典型等荣誉称号;优秀志愿者程海燕荣获 “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暨博物馆最美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史巍在“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员大赛”荣获“十佳优秀讲解员”……
  
  让记者感动的是,在采访过程中,没有一位志愿者主动谈到成绩和回报。今年63岁的志愿者吴陵陵,从2011年退休开始,就在安博当志愿者,七年时间累积服务时长超过4000多个小时,平均每年服务达600小时。她告诉记者,做志愿工作,快乐最重要,不求回报地做志愿工作,才能坚持下来,做得久远。而在陈琛看来,观众的认可,是对自己和志愿者工作的最大肯定。
  
  最近,安徽博物院暑期小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在若火如荼地进行。招募工作中的一个小故事,让志愿者张琰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一位小朋友告诉她,自己选择来报名,就是因为今年大年初一,听过她的讲解。在记者问到,这是不是对志愿精神的一种传承呢?她谦虚地表示,传承不敢说,但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院,爱上博物院,确实很自豪。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