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场“老面孔”谈投资的风险和机遇
自从香港艺术品春拍首轮拍卖落幕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终于在沉寂了一个多月之后,迎来了新的生机。近日,广州华艺国际春拍和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会相继举行,数千件艺术品有了新的价值定位。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专场中,呈现了不少“老面孔”拍品重复上拍。这一现象也引来业内人士关注,尤其是一些名家作品重复上拍后的市场表现,颇为值得探讨和思考。
笔者注意到,在一些拍卖专场的成交额前几名中,绝大多数被老面孔拍品所占据。如在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会上,荣获“白手套”的中国书画专场上,位居专场成交额前列的就有张大千的《报春图》和谢稚柳的《松鹰图》;再如广州华艺国际2018春拍推出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中,共推出85件拍品,成交率88.24%,位居专场成交额前五位的拍品中,张大千《溪桥晚色图》《松下观瀑》、徐悲鸿《英雄独立》、吴昌硕《六清图》,分列1、2、4、5位。这些作品在近几年间均有成交数据可查。如《溪桥晚色》就曾在北京保利2011春拍中拍出3910万元高价,此番时隔七年之后再度见诸拍场,并最终以5934万元成交。从投资角度讲,这样的回报不可算不丰厚。
不过,并非名家所有的作品重复上拍都能收到良好的预期。如谢稚柳的《松鹰图》,在2013年的北京匡时秋拍中以34.5万元成交,而距今五年后再度上拍,成交价仅为36.8万元。五年间只增加了2万多元,如果考虑到利息、佣金和货币贬值等因素,这样的投资回报已属亏损。无独有偶,华艺国际拍卖的徐悲鸿《英雄独立》的表现,则更令人“瞠目结舌”。该作品曾经在2016年的北京匡时春拍中录得920万元成交价,而此次拍卖给出的估价仅为550万元—750万元,最终成交价只有632.5万元。两年时间竟折价三成多。从这两则案例来看,艺术品投资风险同样不可小觑。
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藏家该如何操作?有业界人士指出: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长期投资保值属性十分突出,尤其对稀缺珍品而言;而短期内虽然也有可能获得高收益,但同时需承担高概率损失的可能。由于艺术品市场交易佣金较高,一般在15%左右,加上艺术品保管费用、经济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中短期频繁交易风险较大,保值增值效果较差。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