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拍艺术家榜单】市场震荡见底:青年艺术家遭遇“中年危机”

 “青年艺术”板块在二级市场被频繁提起,大约是从2013年开始的。彼时一群不到40岁的年轻人走到艺术圈和藏家眼前,其中蕴藏着的高额远期回报,陪伴和支持艺术家共同成长的成就感,以及发掘下一个“张晓刚”或“曾梵志”的致命诱惑,不断驱使着各种类型的有心人参与其中。其声势仿佛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到。

  然而留心市场动向的人或许已有所察觉,在经济持续放缓、资本趋于保守的大环境下,近几个季度的青年艺术板块相比以往在声势和成交上都已大为减弱。曾经集体出场的 70、80 后艺术家行情出现沉淀和分化,其中部分艺术家的成长轨迹几乎复制了2005年至2008年间一些市场明星的套路,只是价格攀升和调整周期都被压缩得更短。而另一些被寄予厚望的艺术家则出现市场流通量陡降,令人难以琢磨的局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短短五年时间,从大起到大落,年轻人们仿佛迅速从“青年”步入“中年”,并遭遇了其前辈们同样面临过的危机,究竟青年艺术板块在今年发生了哪些深刻且重要的变化?其中又透出了怎样的市场信息?我们试通过几组青年艺术家在一、二级市场的数据,进行解读。

  青年艺术行情为何急降?

  在谈局部及个人表现之前,我们可以先通过图表-1的数据,对青年艺术市场在近几年的整体表现进行宏观认识。

图表-1 2011-2018年春70、80后艺术家市场成交走势

  如图中所勾勒的趋势,以总成交额及成交量走势而论,由“70、80后”(尽管最早出生的70后艺术家今年已经48岁了)为主体的青年艺术市场在经历了2014-15年的爆发式成长之后,在近两个季度中跌到谷底,仅高于2012年市场大低谷时期。而2018年春季的成交额,甚至较2017年秋季更低,延续了下滑趋势。

  作为衡量市场整体活跃指标,青年艺术家们本季在12家指标拍卖行的上拍量也首次跌破百件。上拍量的下降,一方面归因于两岸拍行整体性的“减量增质”策略,本季在世艺术家上拍量仅为786件,同为历史新低;而另一方面,也在于市场对青年艺术家关注热度的下滑,以及拍卖行投入/回报比率的下降。

图表-2 青年艺术家在拍卖市场中的投入回报比

  如图表-2所示,在“50、60后”为主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表现相对强势的2011-2013年,青年艺术作为市场的补充,拍卖行每季投入上拍的标的约占在世艺术家总数的10%左右,作为回报的成交额比率为3%左右。

贾蔼力《苍白的不只是你》300×200cm;300×600cm;椅子87×40×44cm 油画画布、彩绘木椅 2007

 2012香港苏富比春拍以662万港元成交,在当时创下艺术家个人成交的同时,也将80一代艺术家的成交带入500万元级别

  行情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由于中国当代艺术行情攀上高点后,不可避免地进入调整行情,加之亚洲市场日韩艺术的异军突起,拍卖行在主力当代艺术家市场中的征集逐渐变得困难。此时,青年艺术板块作为市场替代选择,以新热点的面貌进入市场的视野。

  2013年春,青年艺术市场的回报率开始明显上扬,也由此揭开了青年艺术家市场上位的序幕,此后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投资/回报比率开始快速上涨,拍卖行的投入也出现明显的加大,在2014秋-2017年,平均投入率达到18%,2015年秋季回报最高值达到16.85%。

图表-3 多位艺术家在2013-2014年间实现了个人拍卖成交的突破

  从行情走势可以发现青年艺术板块和主流当代艺术板块在当下仍是此消彼长的对冲关系,在二级市场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拍品时,青年艺术家作品作为新鲜货被推到台前。然而这种新鲜感无法长久保存,在买家习惯了他们的语言,并将他们和前辈们甚至全球艺术家放在同一个舞台中进行对比时,青年艺术家底蕴不够深厚的弊病开始显现。

王光乐《水磨石 2004.1.1 - 2004.2.5》180×180.2cm 布面油画 2004

2012年苏富比春拍中,王光乐此件作品以104万港币成交也将艺术家带入百万元级别,随后在香港苏富比2014秋拍中,这件作品再次有544万港币成交刷新艺术家成交纪录

  加之部分青年艺术家短期内与市场过分密切的结合,将价格抬升至一个过高的层次,令许多国内资深买家都大呼价格太贵,透支了市场后劲和活力,本来就是小众市场的青年艺术行情也自然出现降温。

2015年4月,贾蔼力《早安,世界》在香港蘇富比以1328万成交,是当时40岁以下首位突破千万元成交的艺术家

  因而在2017年秋和2018年春,主力当代艺术市场流通能力回升,精品释出率增加,二级市场有足够的上拍选择时,拍卖行对青年艺术家的投入比率重新回到正常区间,其回报率也逐渐下滑至4-5%左右,但基数较2014年以前有所成长,暗示青年艺术价格体系在这轮起伏中上了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