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培计划”创新促保护

  原标题:
  
  非遗“研培计划”创新促保护 “甜点”竹灯、缂丝旗袍惊艳亮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荷”与“渔家乐”竹帘艺术蓝牙音箱。 蒋迪雯 张思琪 摄
  
  甜点造型的大竹灯线条流畅,白色缂丝旗袍将中国画中的青山绿水作为设计元素……继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日前亮相大世界。
  
  竹灯系列作品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竹艺研修班学员何红兵与两位荷兰设计师共同完成。何红兵是东阳竹编传承人,在当地,竹编已有1200余年历史,宋代时曾凭借元宵花灯、龙灯等竹编工艺灯闻名于世。“东阳竹编器具要摆脱瓶瓶罐罐的创作模式。”研修班课程令他受益匪浅,“和外国设计师合作,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竹编还能用于家居装饰,以更时尚的方式找到消费者。”目前,大小竹灯已初步量产,大多对口艺术机构、艺术酒店,在欧洲市场广受好评。受此启发,今年的原创音乐剧《白蛇惊变》,同样利用竹编技艺进行舞美道具的制作。
  
  缂丝自古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是一种富有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在上海大学织绣创新研习班中,依托高校平台,“90后”缂丝艺人郝乃强与海派旗袍设计师苗海燕建立了跨界创新的合作模式。以《桃花源记》为灵感,苗海燕设计了旗袍上的图案,郝乃强将享有“织中之圣”美誉的缂丝技艺用于旗袍制作,枝头上的桃花则运用了蜀绣技艺。群山上桃花正艳,创造出“桃花源寻梦”的美景,成品亮眼夺目。
  
  如何进行非遗的传承保护?“研培计划”提供了“以创新促保护”的可行经验。上海是首批参加研培计划的省市,截至目前,共有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8所院校入选该计划,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累计承接研培任务44期,培训学员千余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等各门类。
  
  不过,由于手工成本较高、产权不明晰等问题,目前可做到量产的创新转化成果并不算多。“大多数还是以展览、展示为主。”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计划未来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带动传承人量产的方式,对创新转化进行“微调”,让非遗进一步对接中国市场;同步梳理传承人、设计师间的知识产权问题,让创新没有后顾之忧。
  
  展览将展至8月14日。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