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泥巴艺术的守望者”牙合甫江·玉素英

  原标题:
  
  泥巴艺术的守望者
  
  ——记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牙合甫江·玉素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疆土陶制品(图片来自网络)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制品题材广泛,造型丰富,极具个性和表现力,艺术观赏价值颇高。而流传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更是在众多制陶法中别具一格,其深受古龟兹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图木舒克市,如今掌握该技艺的人已不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16连的牙合甫江·玉素英是其中手艺最为精湛的,他制作的土陶器非常受人喜爱。
  
  在牙合甫江·玉素英的记忆中,过去当地有不少土陶作坊,他的外公就是靠做土陶为生的,虽说是小本生意,却也能养家糊口。“我从小和外公一起生活,六七岁时,看着一堆堆的泥巴经外公揉捏变成各种泥胚,感觉很神奇。”牙合甫江·玉素英说,外公干活时他喜欢凑在身边看,有时还会拿点泥巴照猫画虎地揉捏。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土陶的兴趣越来越浓。16岁那年,为了能一门心思传承土陶烧制这门手艺,牙合甫江·玉素英决定全身心投入做土陶。“我用了3年时间,跟着外公正式学习。3年里,外公把自己的手艺全部传授给我。”牙合甫江·玉素英表示,外公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外公对自己的教导。“不管做什么,都离不开‘热爱’两个字,外公用热爱了一辈子的土陶告诉我,做土陶就像从事一项艺术活动,本身就很美好,过程就是一种享受。”他说。
  
  据牙合甫江·玉素英介绍,土陶的制作全靠手感和经验。做土陶需要将泥加水浸泡一天一夜,等它变软后反复用力揉捏,才能开始制作土陶毛坯。一般和泥会把一星期要用的都做好,每次需要多少随时可以拿来用。接着,就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实物制坯,通过人工蹬转,转盘正中的泥坯在人的手中或是挤或是鼓地有了‘生命’。坯子成型后,放在小木架上晾干,接着上彩釉,然后就可以放入窑内烧制了。“烧制过程很关键。我们一般是点火烧制24个小时后再冷却12个小时,总时间大概需要36个小时。而且,最后出窑的土陶不一定所有的都是好的,可能里面有些烧坏了不能要的。所以掌握火候很重要。如果达不到要求,很容易烧制失败。”牙合甫江·玉素英说。
  
  随着时代变迁,那些款式更新颖、色彩更艳丽的工业制成品冲击了土陶市场,土陶匠人的生意停滞了,即使出自土陶世家的年轻人也不愿再从事这一行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工团团长刘皖新介绍,以喀什为例,在鼎盛时期,当地被维吾尔族群众称为“土陶崖”的高台上最多有100多家土陶作坊,如今,仅剩不足30家;从事土陶制作的人从原先的五六百人减少至仅有几十人。牙合甫江·玉素英表示,自己曾带过好几个徒弟,他们都比较能吃苦,也慢慢地都喜欢上了这门手艺,然而,由于土陶制作面临的处境,其中一些人不得不改行,土陶烧制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2008年,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原来破败杂乱的喀什“土陶崖”高台也从2009年开始得到修缮和加固,由此带来的游客增多也为土陶带来新的生机。近年来,牙合甫江·玉素英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也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并制定了《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保护利用项目选址建设设计方案》,准备建设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保护利用设施。牙合甫江·玉素英说,有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这门手艺一定不会失传。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