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京张铁路上的“绿皮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京张高铁终点站新张家口南站规划图。

  

  11月10日,北京至张家口4415/6次旅客列车停运,曾经活跃在京张两地、承载着两地市民记忆的“绿皮车”退出了历史舞台。记者乘坐最后一趟驶出张家口南站的4415次“绿皮车”,踏上了追寻“光阴故事”的旅程。

  

  “呜……”上午8时07分,随着汽笛鸣响和随之而来的晃动,“绿皮车”启动了。车厢里仍是一片喧嚣,乘客们有的找座位,有的举行李,有的聊着天,列车员来回穿梭,整理行李架,一点儿也没有告别的忧伤。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列车的代名词,因其外表呈墨绿色而得名。“绿皮车”一般无空调,车窗可以打开,常用来担当无空调的通勤、临客、普客、普快和快速列车运营。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空调车的普及和高铁的快速发展,“绿皮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只在少数几条线路上继续喘着粗气奔跑。

  

  家住张家口的小谷特意赶来坐一坐最后一趟“绿皮车”。在沙城工作的小谷,以前每周一乘坐4448次列车赶往沙城上班,4448次列车停运又乘坐4415次列车,几年来始终如一的生活节拍让小谷与“绿皮车”结下深厚的感情。“还记得以前夏天放假回家,几个同事坐在‘绿皮车’上打扑克,虽然全身热得大汗淋漓,但那份快乐现在还记得。”

  

  伴随着“绿皮车”的缓慢驶离,背后的张家口南站也将永远地告别这座城市,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座现代化的高铁张家口南站。这里将成为京张、呼张和大张三条高铁交会地,京津冀又一个高铁新枢纽,也将成为2022年冬奥会迎宾门和塞外山城的新地标。

  

  张家口南站1957年投入使用,1996年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新候车大楼和站前广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2014年7月1日,随着张家口站停用,所有客货运业务均由张家口南站承担。

  

  作为京包铁路出京后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车站,张家口南站是往来旅客认识和了解张家口的窗口,它承载的不只是运输功能,还承载着张家口的城市文化,记录着张家口的发展变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张家口南站见证了张家口城市的发展,记录着每一个乘车人的匆匆脚步。

  

  “1间候车室、1间售票室、1间调度室,剩下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野地。”80岁的米钧是一名铁路退休职工,提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张家口南站,老人仍历历在目。

  

  “2008年,张家口南站站前大街修路,我们以前住的平房被拆除盖楼,如今,以前的大野地立起了一栋栋高楼,搬到南站附近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型超市也开到了家门口,繁华代替了荒芜,这几年张家口城市的发展快得让人惊叹!”说起现在,米钧激动不已。

  

  11月12日,张家口南站停止办理上下车业务,启动车站综合改造,老车站、老站台将被现代化的设施取代。

  

  家住新车站社区的郝春梅老人对张家口南站新站充满期望。“张家口将在2022年与北京携手举办冬奥会,那时肯定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张家口,希望新车站不仅外观美,服务设施也先进,让外国人瞧瞧我们塞外山城的新面貌。”

  

  “我向孩子们许了个愿,等张家口南站新站建成通车了,我们一家人上午坐高铁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鸭,吃完再坐高铁回来,还不耽误睡午觉。”说着说着,郝春梅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相关新闻

  

  新张家口南站已全面开工建设

  

  据新华社石家庄11月16日电 记者从北京铁路局获悉,京张高铁终点站新张家口南站已全面开工建设。

  

  据介绍,新张家口南站将于2019年底通车,北京至张家口最快运行时间将从现在的3小时12分缩短至50分钟。

  

  作为京张、呼张、大张高铁线路的交汇站,2022年冬奥会的迎宾门,以及张家口的新地标,新张家口南站在设计过程中秉承着“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创新精神。中铁设计建筑师冯越说:“我们将‘雪国境门’作为造型设计的立意,将大境门的拱门与自然地貌的弧形元素加以抽象,并提取了詹天佑设计的百年京张‘人’字形铁路形象作为屋顶造型,意象丰富且动感。”

  

  “新张家口南站作为迎宾门,将带动张家口这座塞外山城提速快跑,见证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北京铁路局张家口车务段新闻发言人李温敏说。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