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与巅峰对决

  姜松,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协会会员。从小喜欢博物馆和艺术史,已游历五大洲近五十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各主要博物馆内进行现场讲解,把普及博物馆通识、提高大家对艺术品的欣赏视为毕生追求。著有《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博物馆里的巅峰对决》。本报记者近日对这位旅游达人进行了专访。

  记者:姜老师您好!能谈谈您这两本书和同类书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姜松:我想我的书,是针对于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喜欢博物馆的人和想要去博物馆旅游的大众读者。我的书与专业性艺术类图书相比,更接地气、更容易理解。书的内容,涉及到艺术史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历史背景、艺术流派的特点等等。我在讲某个主题时,会把分散在不同博物馆里的藏品联系在一起,告诉大家看完这个藏品之后,跟它有关的下一个藏品在哪里,它们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说,这两本书也是很实用的世界博物馆旅游攻略,使人既欣赏了经典的博物馆藏品,又了解了相关的艺术史,特别适合没有艺术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

  记者:您说这两本书是写给大众读者的,您怎么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呢?

  姜松:因为我经常带朋友们去参观博物馆,给中小学的孩子们讲解艺术史,给社区做艺术沙龙讲座,所以我很了解非艺术专业的朋友们渴望欣赏美的需求。我这两本书可以说是针对三部分读者写的吧:第一部分是喜欢到各地旅游的朋友们。他们可以通过书里面介绍的一些关于博物馆的内容,更多地、更深刻地去了解这些博物馆的一些展品的背景故事。第二类呢,就是对博物馆和艺术史比较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家长。中小学家长,都想带着孩子在博物馆里接受更多的知识。但是,仅从展品的简单文字解说或微信的一些简单介绍,并不能够真正全面地了解其中的知识,孩子还会觉得有一些乏味枯燥。所以这本书呢,是为进到博物馆里面学习更多知识、更多背景的孩子准备的。第三部分就是文艺爱好者。这本书将枯燥的历史形象化,并且根据实物来讲述以前发生的一些历史故事,这样就会让人感觉比较形象生动,不再遥不可及。

  记者:博物馆有不同的类型,您的书主要写的是哪类博物馆?

  姜松:按照收藏品的类别,博物馆大体上就分为综合考古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三大类。有一本书叫做《谁在收藏中国》,讲的是当年美国各大博物馆建馆之初,通过各种手段来收藏中国艺术品的故事。而意大利没有一个像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大型博物馆,可是意大利所有的文物古迹都保持在原生态里面,西班牙、葡萄牙建的教堂还在,如祭坛画、彩色玻璃画等宗教文物,不可能把它们拆了以后再单独建博物馆,所以我们说意大利的罗马就是一个露天博物馆,你进入一个教堂,都是不要票的,推开一扇门就有很多震撼人心的艺术品。我的书也介绍了很多意大利的教堂,还有一些建筑,所以实际上涵盖的范围要比狭义的博物馆大一些。

  记者:如何参观博物馆才能更有收获呢?

  姜松:如何参观博物馆,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讲两点体会吧。第一就是一定要预习,要了解即将参观的博物馆最主要的展品的信息。比如你要参观一幅名画,在参观之前,你需要尽可能详尽地去挖掘那幅名画的信息,比如画的内容、技巧,收藏过程等等。除了书籍,还可以从纪录片、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博物馆的官网是了解藏品最重要的地方,很多国外大型博物馆也有中文版的网页。第二,不要急着一次把一个博物馆看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博物馆藏品一般都有几十百万件,不可能一次看完,所以要事先设计一个参观路线。需要强调的是,我认为精美的博物馆藏品,第一不是跑着看的,第二不是在相机里看的。一定要去现场,从容面对文物,它的质地、它的工艺、它的历史信息等等才会实实在在打动你。

  记者:听您谈了这么多,真是获益匪浅。您能透露一下您接下来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吗?

  姜松:其实下一本书的计划已经有了。因为前两本主要是针对于国外的一些名胜古迹,那么,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名胜古迹,我作为中国人真的特别自豪。我们有特别丰富的、特别宏大的古迹遗存。我前面说到意大利,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个类似于意大利的地方,就是山西。山西省所有的古建筑,尤其是在晋中、晋南、晋东南,都保存得特别完好。我们现在说一张宋纸价值千金,宋朝留下来的一张纸现在都是无价之宝,那可想而知,要是木结构的建筑能够留下来,其价值真的是难以想象了!如果你去到山西,你就会发现还有那么多的古建筑遗存。有唐朝的建筑,有辽代、金代、北宋的建筑,都特别漂亮。我的第三本书就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介绍咱们中国的艺术瑰宝,也就是拿西方的一些著名的艺术品来跟中国的比较一下,看看咱们的国宝在哪方面跟别人的不一样,哪方面是别人没有的,哪方面又是跟别人相似的。通过这种对比,将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呈现给同胞以及国外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爱上中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