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哲:儒学就是要混合化, 这是儒学的强项

  安乐哲头发花白、眼睛深蓝,那张圆脸血色红润,看上去有些喜庆。“我们就坐在这儿吧,像在人民大会堂一样。”他指了指窗边夹着茶几的两张座椅。2017年11月30日晚,他在复旦大学光华楼的报告厅做了一场讲座。算上讲座之前的晚餐,这个加拿大人连着说了5个小时的中国话。

  身处几百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中间,安乐哲的说话方式显得与外貌一样特别。除了穿着西装、从不摇头晃脑之外,他活像古装剧里的私塾先生,非常标准的普通话里,经常夹带着一串串来自中国先秦典籍的古文。这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很有魅力的”画面。他觉得,相比安乐哲,在场的提问者倒显得更像外国人。“这就是我们现今的状态,一位外国人有着强烈的儒家立场,而在座的各位中国人却对这样的立场有自己的疑问”。

  在中国,人们更多地称安乐哲为“儒学家”。他曾翻译《道德经》、《论语》、《中庸》、《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淮南子》,还独立或与人合作写了《孔子哲学思微》、《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等著作。已经退休的他,目前还身兼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世界儒联副主席等职。2017年4月,他又有一本新作《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出了中文版。

  “他有一个融通的理解”,这是孙向晨对这本著作的“读后感”。他觉得,安乐哲的研究并不单是针对具体的古代思想家,而是相互贯通,达成了对中国哲学的整全性理解。“作为外国人,如此全面地把握中国思想背后的原则,他的这项工作,在汉学家当中是出类拔萃的。”

  不能烤面包的中国哲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从孔孟之道中找到当下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令安乐哲始料未及。对40多年前的西方人而言,“学中国哲学就像是学非洲某个流派的诗歌,离我们太遥远了”。他还记得,一位医生曾经好奇地问过安乐哲夫妇:“为什么要学中国哲学?又不能烤面包……”最初接触儒学的经历,他现在想来,“还是一件奇怪的事”。

  如今安乐哲依然不能用哲学“烤面包”,人们却在对谈和讲座中向他抛来许多同样鲜活的问题,比如国际关系、男女平等、人工智能,甚至“大兴火灾”。有些事,不用微信的安乐哲还需要通过旁人的解释,才能知悉背景。他将儒学如今的盛况,以及自己在中国的繁忙工作,归结为:“你看,中国崛起了,谁都对中国有兴趣。但这真不是我故意的,我就是碰到这样一个情况。”

  赴香港中文大学留学之前,他是美国加州雷德兰斯大学的学生。他自小喜爱诗歌,选择这所大学,也是因为该校经常邀请一些诗人、作家来为学生开研讨会。有一天,他突然在校园里看到一张交换生宣传海报。对于这个酷爱画画、写诗和唱歌的少年来说,对一段传奇经历的向往远胜过在美国安稳地过一辈子。所以,尽管香港给他的印象“有酒吧,有鸦片,很贫穷”,带着些西部片的色彩,他还是决定去香港看一看。

  在香港的经历,成了安乐哲人生轨迹的转折点。他在钱穆创立的新亚书院听唐君毅的讲座,也在崇基书院得到哲学家劳思光的教导。在香港中文大学,安乐哲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习是同时开始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从一个传统开始,第一个传统会影响第二个传统,有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对中西哲学做一个比较”。

  此后51年的学术生涯,他都走在中西比较哲学的道路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骑着一匹马,一直朝前走,始终有睿智的领路人”。不过,这一路走来也不轻松。当时,中国哲学实在是太过冷门的专业。他辗转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台湾大学、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等学府求学,用了13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在伦敦大学完成学业后,他被导师、汉学家刘殿爵推荐到夏威夷大学任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夏威夷大学都拥有全美唯一授予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的哲学系,而不像哈佛、剑桥等大学,将中国哲学置于东亚系、宗教系之下。

  在香港的最初两年没有安乐哲想象中那么光怪陆离,更没能给他传奇和探险的经历。贫穷倒是实实在在的。他看到很多人住在棚户区,饭里夹着石子,菜汤也如白水般透明。也是在那里,他感受到了与自己家乡全然不同的人际关系。1967年,香港发生排外动乱,外国人处境危险。这时,安乐哲的同学把他接到了自己家中,同学的父母为他提供了庇护。这件事令他感触良多,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力所在。

  最理想的一定是混合的

  “《淮南子》你读过几遍?”安乐哲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时,导师刘殿爵在第一堂课上就这样问他。从那时开始,他更深地体会到,想要真正了解中国哲学,必须阅读原典,必须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体会。被西方哲学理论抽象化、系统化、理论化过的儒家思想,“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儒学失去根基,漂泊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外”。

  在他看来,哲学依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所以,许多人在西方所了解的儒家也是“基督教化的”,“孔子主义成了二流基督教”。这使得早期的英文版儒学经典中,俯仰皆是被传教士穿上了基督教外衣的儒学词汇。所以,安乐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摆脱西方思维结构,重新翻译儒家经典。

  他对许多术语的翻译,不是借助汉英词典,而是基于自己对原典的研究。安乐哲将这种方式称为“哲学性翻译”。比如,《论语》中的一个核心术语“义”,通常被翻译为“righteousness”,这是《圣经》中的用语,意为“秉承上帝的意志行动”。安乐哲认为,儒家的“义”是“人对适中的感觉与把握”,比如《中庸》里就说“义者,宜也”。所以,这个“义”字应该对应英语中的“appropriateness”。而“儒学”也不应该被翻译成“孔子主义(Confucianism)”,就应该译为“ruxue”。

  在安乐哲看来,中国哲学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论,“中国人讲究‘和’,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所以,很多词汇都应该是动名词结构。比如,中国人所说的“天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不断变换的时空概念。“天”也不是那个理想化的“天堂”(Heaven),而是与人密不可分的,有着明确时空概念的空间。所以,他不同意哲学家赵汀阳将其译为“all under heaven”,而应该是“worlding”或“world-making”。而原本被译为“Heaven”的“天”,也被他洗去了基督教的意义,改为“Tian”。

  安乐哲强调儒学词汇有独特、深刻的人生观视野,这并不意味着他抱着一种中西文化无法兼容的立场。相反,在讲座和采访中,他一直强调,这个时代需要“现代的儒学、批评性的儒学、开放的儒学”。在他看来,当代人看待儒学就像是看到祖父的照片,衣服不同、长相不同,但总能在他脸上看到一种延伸。“它不是已经死亡的体系。就像贝多芬在各国都很受欢迎,儒学也应当如此”。

  “中国文化的阐释者、传播者”,“孔子文化奖”对安乐哲这样评价。2016年自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任上退休,另外三个头衔立马落到他头上。除了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他在中国的职务还包括美国智库博古睿研究院学者、山东“儒学大家”以及“翻译中国”项目担纲者。

  提及“儒学大家”,这个“山东儒学领域最高学术称号”,安乐哲笑道:“他们请我是很聪明的事情,这并不是因为我是‘我’,而是因为我是老外。他们希望将儒学变成一个国际性的事儿,需要贴上一张西方人的脸。儒学必须国际化。”很难说,这是儒者的谦虚,还是西方人的直率。

  个人主义与儒家角色伦理

  安乐哲认为,“人是人的关系造就而成,这是孔子哲学的一个根本思想”。他基于“关系”提出的“儒家角色伦理”概念,被学界视为“他个人哲学思想的重要标志”。

  “他是用儒家角色伦理学来批判个人主义。”孙向晨说。在演讲和接受采访时,安乐哲不止一次提到美国的合法持枪对公共安全构成的挑战。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导致个人自由的扩大化,结果,这反而带来了更多人的不自由。“你们在这里有一个如此稳定的环境,这也是一种自由。你们随便到哪里去,一般都不用害怕。但是在美国大城市,每年有几百人被杀,有枪击,也有中毒。”

  孙向晨同意,“仅仅强调个人主义是不够的,需要儒家角色伦理来进行制衡”,但他对安乐哲也有所批评,指出从角色角度去理解人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体验人生,“这是没错的,但也会带来问题”。他认为,平等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底线和基础,角色也应该是通过平等关系作为中介来实现的。“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对‘个人权利’与‘平等’的强调和尊重。抽象来看,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但具体而言,每个人的角色也决定了他的职责”。

  安乐哲强调儒学与对人的教化,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就在他演讲后的一天,“女德班”关于“女性叫外卖就是不守妇道”的奇谈又上了新闻。针对儒学介入当代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孙向晨觉得,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可另一方面,中国近代百年历程,走得并不从容。如果中国传统思想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那么,就不会有“五四”运动。在这位主要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看来,“儒家角色伦理”与“个人主义”应该是相反相成,不可偏废的。

  可惜的是,记者没有能够从安乐哲那里寻求到他对此事的进一步看法。采访因另一位访客的到来而结束了。临走时,这位70岁的老者站起来,执意将记者送到门口,直至记者转身,才听到门被轻轻关上的声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