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遗保护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山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全国非遗大省之一。在7月18日举行的首届山西非遗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厅厅长刘润民说,当前,我省立足文化资源大省优势和文化强省战略,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扎实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非遗保护工作亮点凸显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做好非遗保护工作,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近年来,我省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扶持队伍,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支持非遗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推动全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刘润民表示,现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一是我省非遗条例颁布较早。《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全国较早颁布非遗条例的省份之一。二是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居前。我省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达116项,确定项目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三是建章立制成为标准。率先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试行本)》《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多项制度,多项标准被文化和旅游部采纳。
  
  整体性保护工作硕果累累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在新闻发布会上,刘润民用一系列的数字来例证了我省非遗工作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省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116项,代表性传承人150人,项目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进入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537项,代表性传承人815人,保护单位942个。一大批项目和传承人进入市、县级名录,贯通中央、省、市、县四级的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基本形成。
  
  全省现有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即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第一期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2012年设立了碛口、河曲、上党(晋城)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始多点探索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路径。
  
  为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2015年至今,我省已累计选派670余名传承人参加了多门类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2017年10月,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成立,成为全国设立的第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2018年4月,我省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振兴传统工艺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此外,从2015年起,我省首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探索保护乡村文化生态的新路子,大量散落在民间的“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好习惯”等文化资源被保留下来,使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有了具体的抓手和载体。目前,全省已在693个乡镇展开了试点工作。
  
  相关部门保护合力明显增强
  
  近几年来,山西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较之以往有了大幅的提升,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相关部门的合力助益提升。
  
  据了解,自非遗法和非遗条例实施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发改部门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持续增加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国土、住房和城建部门将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列入城乡建设规划;环保、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强化对非遗保护专业技术指导。旅游部门采取融合发展措施,吸引30个项目进景点展演、展示,有17个景点常年设立非遗项目展演或展销区域。体育部门先后举办15次非遗体育项目比赛和活动。教育部门有近80所学校引进非遗项目,开展特色课程教学,聘请100多位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入校讲学。商务部门组织“山西品牌中华行”,邀请非遗项目参展,有效地扩大了山西非遗项目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