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足球变变变

  “世界杯”注定是今夏的主角,但它眼看就要落幕。或许你对赛场上那只出现了漏气、内胆飞出等状况居然还能进球的神奇的足球印象深刻。世界杯的足球就是牛啊!
  
  时光荏苒,世界杯自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88个年头,现代足球比赛的历史更是已经超过了一个半世纪。如此漫长岁月里,你可知道足球曾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最早的足球
  
  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公开宣布: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山东省淄博市,并认定现代足球是由古代足球从中国经埃及、希腊进入欧洲,最终传到英国。
  
  虽然这一说法遭到了一些英国学者的强烈反对(认为现代足球和古代足球没什么关系,英国人才是足球运动的发明者),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在玩法和规则上,中国古代的蹴鞠和现代足球比赛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所使用的球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朝时蹴鞠用的球
  
  首先说球胆。根据《初学记》中的记载,唐朝时期蹴鞠所用的球,内部是由动物的膀胱充气而成,也就是最早的空心胆足球(唐朝以前的球内部都是用麻布堆积)。而自诩为“现代足球发明者”的英国人,最初使用的球的内部也有一个充了气的猪或牛的膀胱。在这些充气的膀胱外裹上一层兽皮(以硬度较强的牛皮为主),就成了最早的现代足球。直到一个叫古德义的美国人发现了橡胶的作用后,人们才开始用橡胶取代膀胱,放置在球体内部。
  
  奇葩的材质与外表
  
  除了奇葩的材质,早期足球的外表也异常另类。如果拿到一个20世纪初的足球,你会发现它的上面根本没有打气孔,取而代之的一条酷似鞋带的带子。因为外表由一块块T字形的皮革组成,此时的足球被称为“T字球”。从1930年到1938年的前三届世界杯上,所使用的都是这样的足球。
  
  这里提一个小插曲。现在的足球比赛中,如果出现球员将球踢爆,或者球飞上看台被球迷拿走的情况,会立即换一个球继续比赛。但是在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时,却出现了球没坏也没丢,却不得不更换的情况。由于国际足联并没有安排统一的比赛用球,以至于进入决赛的乌拉圭和阿根廷都坚持使用自己带来的足球,为了公平起见,于是就出现了一场比赛用两个足球,半场用阿根廷的足球,半场用乌拉圭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一届世界杯用球,左为阿根廷的足球,右边是乌拉圭的
  
  从1934年的第二届世界杯开始,国际足联开始统一提供比赛用球,此后的几届比赛中,虽然球的样子不尽相同,但总体上都跟第一届差不多,由大小长短不等的一块块皮革拼接而成,颜色更是五花八门,咖啡色、黄色、橘红色应有尽有。从外观上看,那时候的足球更像排球。
  
  二战的缘故,世界杯在1938年后被迫停办,再次回归已经是1950年。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名叫隐形气阀的小东西横空出世,它的出现使得足球不再需要豁开一个大口子往里面装充好气的膀胱或橡胶了。于是世界杯上第一次出现有气孔的足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50年世界杯用球
  
  又过了12年,到了1962年的智利世界杯上,足球外皮的拼接方式终于不再是类似排球的长条形,而是由18块不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第一次有了我们熟悉的模样。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国际足联第一次与阿迪达斯合作,后者开始专门为世界杯提供比赛用球。这届比赛的用球名为“电视之星”,球体表面由12块黑色五边形皮革以及20块白色六边形皮革组成。从此,这种由32块不规则的多边形皮革拼成的足球正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纪念黑白足球的诞生,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用球也叫“电视之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俄罗斯世界杯用球
  
  皮革在减少,色彩在增加
  
  从1970年到1994年,足球的外观虽稍有变化,但32块黑白皮革的配置却始终不变,看久了难免会有审美疲劳的感觉。为改变这一状况,阿迪达斯公司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上大胆地推出了和法国国旗颜色一致的红白蓝相间的彩色足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8年世界杯上的彩色球
  
  告别了黑白时代,世界杯用球的颜色变得越发丰富多彩,其中,2014年巴西世界杯所选用的“桑巴荣耀”,球体表面居然出现了红、蓝、绿、橙、白等11种颜色。有意思的是,今年俄罗斯的比赛用球又恢复了经典的黑白配置,只不过黑色部分由多边形变成了梯形,并配以马赛克。
  
  与色彩的丰富不同,世界杯用球的皮革块在不断减少,2006年德国世界杯用球由14块通过热粘合技术整合在一起的球皮组成,第一次告别了手工缝制的时代。而2010年、2014年以及2018年的比赛用球,球皮数更是只有8块、6块、6块,这样的变化使得足球表面的凹凸感减少,有助于提高踢球的精确度,为比赛的精彩奠定了基础。
  
  从膀胱到橡胶;从有带子的T字球到没有凹凸感的彩色球;从手工缝制到热黏合技术;足球从内到外,不断变换着自己的样子。谁也不知道接下来它还会怎么变。(赵 亮)
责任编辑:小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