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物考古又有新动态!
2018-07-18 13:25:58 来源:搜狐 已浏览次
内蒙古东部发现距今7000年无轮廓人面像岩画
据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14日报道,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透露,近期考古人员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东部发现一处距今7000年的无轮廓人面像岩画。
吴甲才早在今年5月4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丹一中召开的“2018中俄德岩画考古学术会议”上,正式向与会专家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而他所写的学术论文,随后也在俄罗斯核心学术期刊予以发表,得到专家认可。
据悉,新发现的这幅岩画,是由吴甲才带领的岩画研究团队在赤峰翁牛特旗发现,该岩画磨刻在海拔500多米的砂岩上,高65厘米,宽约57厘米,岩面有裂纹。
吴甲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该岩画中有一双对称的双环大眼,单只眼的直径约18厘米,两眼上方居中位置刻有“山”字形,两眼下方正中间刻有类似甲骨文的“祖”字形,再往下是椭圆形的口,口中刻有4个竖条。经岩画研究团队采用技术手段对这处富含石英晶体的岩画进行年代测定,该岩画距今为7000年。
据了解,俄罗斯科学院岩画专家认为,新发现的这一岩画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岩画类似,极具学术价值。
云冈第7窟头像流失百年后终于回归
7月13日上午,“王纯杰伉俪文物捐赠仪式”在山西博物院举行,美籍华裔王纯杰夫妇将一件北魏时期的石雕天王头像捐赠山西博物院。这是云冈石窟第7窟鲜卑装人物头像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后的回归。


云冈石窟第7窟鲜卑装人物头像
山西博物院称,此次捐赠的石雕天王头像保存基本完好,高26.5厘米,宽12厘米,厚17厘米。面相椭圆,颈部光滑。眉眼细长,鼻高直,唇较薄,嘴角微翘,面含笑意,长耳下垂,头戴鲜卑大头垂裙帽。属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7窟主室西壁左侧天王。该头像雕刻精细,时代特征鲜明,代表了石雕天王头像皇家洞窟造像高超的艺术水平。

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赵曙光向王纯杰颁发证书
据了解,这是王纯杰夫妇第二次向山西博物院捐赠文物。2016年,王纯杰夫妇还曾向山西博物院捐赠了一件北魏石雕菩萨头像。专家研究确定为云冈石窟的第19窟南壁东侧佛龛左胁侍菩萨的头像。
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表示,云冈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开始的地方,特征就是外来艺术和中国本土艺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开端。根据该尊头像石刻的特点来判断,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也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之后,大力发展文化,发展佛教文化时特定的产物,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一笔。然而,据统计,石窟里有百余件造像已流失海外,其中很多都流失于日本、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云冈石窟研究院科研办主任、副研究员赵昆雨对此曾有过长达4年的研究调查,他说,“针对这尊鲜卑人物头像,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在1925年由日本京都原色写真精版印刷社、美术图书出版部珂罗版初版印行的1函70枚散页《大同石佛大观》图集中,此像仍保存完整未被盗凿,考虑到该书的出版时间与拍摄照片的时间略有间隔,那么,此像的被盗时间大致在1925年前后。”

云冈第7窟被盗后现状

被盗造像的“孪生兄弟”,仍在石窟中完好无损
在这尊造像旁边,还有一尊造像,同为鲜卑人物,样式与风格一致,应出自同一匠师之手,人们戏称这是一对“孪生兄弟”。被迫分离近百年后,随着被盗头像的回归,也让这组造像“完美”复原。王纯杰激动地说:“能看着文物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回到原来‘生存’的地方去,这是海外游子送给祖国母亲的最好的礼物。能再度跟云冈石窟、跟山西结缘,这也是我的幸事,山西因此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从宁夏出土兵器、车马饰件看两千多年前的北方青铜文化
宁夏固原北方系青铜文化指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此的西戎各族创造出的一种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文化。其鲜明特征和独特风格的形成,揭示了固原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荣景象和青铜文化在欧亚广大地区传播交融的脉络与关系。常州博物馆近日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举办的“青铜之路——宁夏固原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特展”分别出土兵器、车马饰件、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等方面,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古代欧亚草原东部游牧民族迁徙、战争、交往、融合的壮丽画卷。

动物纹金饰件

车轮装饰
宁夏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是中原地区通往北方草原的咽喉要道,亦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宁夏就是西北重镇,曾被称为安定、高平、原州、镇戎等,明清时期改称固原。古代固原自然环境优越,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覆盖深厚的黄土,为西北各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戎族、羌、氐、鲜卑、铁勒、柔然、党项、蒙古、回和汉等民族都先后在此生息繁衍,共同谱写了辉煌灿烂、交融汇聚的固原历史文化。
宁夏固原北方系青铜文化指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此的西戎各族创造出的一种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文化,属于固原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固原北方系青铜文化充分揭示了固原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繁荣景象和青铜文化在欧亚广大地区传播交融的脉络与关系,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鹤嘴斧

双兽首铜短剑
此次参展的100余件(组)文物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以青铜器为主、金银器为辅,涵盖兵器、车马饰件、生产生活工具、装饰品四种类型。展出对西南地区兵器影响颇深的青铜短剑、器形丰富的车马饰件、具有浓郁北方民族特色的鹤嘴斧、纹饰精美的动物纹饰牌等文物精品。这些文物特征鲜明、风格独特,汇聚成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