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琴
  
  古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很多朋友经常会问我:“老师您弹的这个是古筝吧?”我每次都会跟大家非常细致地解释,这是古琴。
  
  那么琴和筝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乐器比较大,那它就是筝,相对比较小的则是琴;其次,古筝的琴弦比较多,有21根,古琴的琴弦比较少,有7根。古琴的七弦,象征着中国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以及周文王与周武王添加的文武二弦。
  
  除了形状与弦数的不同,古筝的琴面有架起来的琴码,古琴上面没有。从音色上来区分,古筝的音色华丽、优美,富丽堂皇,如果用花来比喻,非常像牡丹;古琴的音色则低沉、悠远,像幽兰。
  
  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他们都非常喜欢、推崇琴这种音乐方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音乐的“乐”字按照繁体字的写法,上半部分是“丝”,下半部分是“木”,“有丝覆于木上”,这样的一种乐器说的就是琴。所以我们可以推算出,从“乐”字的发明到古琴的发展,经历了非常长的时间,古琴可考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古琴除了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独特的乐谱。古琴的原始文字谱像中国汉字一样,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乐谱是《碣石调·幽兰》。这个谱子的原版现在日本京都,记录的是古琴演奏的一种方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碣石调·幽兰》
  
  到了唐代,一位叫曹柔的人发明了一种简字谱。谱子上有很多字,比如“大”表示左手的大指,“七”表示七弦,“二”表示二弦。
  
  这个古琴谱看起来好像天书,但实际上它标记的是演奏的技法,比如你右手用哪个手指,左手是哪根弦,如何去演奏。所以,有很多还没有上学的小朋友也可以看懂古琴的琴谱,甚至许多外国朋友,他们不懂中国的文字,仍然可以通过简字谱学习琴谱。
  
  除了这些乐谱流传下来之外,历代还有很多优良的老琴被传承下来。古琴有神农式、伏羲式,还有仲尼式,样式都非常古朴、优美、典雅。所以,古琴艺术也是由于一代代的文人和凿琴工人们的传承,才把琴的历史和形质保存下来。
  
  说到与古琴的结缘,我自己也感觉非常奇妙。其实我小时候学过小提琴、电子琴,在9岁的时候,我有幸见到了四川古琴名家俞伯荪老先生,第一次在俞老先生家里听到了古琴。
  
  当时俞老先生让我把耳朵贴在琴桌面上,大家知道古琴的音量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古琴的振动深深烙在了一个9岁女孩的心里。我非常幸运,从此一直学习、传承古琴艺术。
  
  我小时候,古琴属于比较冷门的乐器。如今,古琴艺术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在2003年的时候,古琴艺术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艺术成了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如今,我经常到世界各地去分享中国文化、古琴艺术,我的文化自豪感是非常强烈的,因为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在通过古琴这种特别的形式,表达我们中国人最传统、最古老、最厚重的艺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成为我们的知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伯牙与子期
  
  说到知音,我们中国人常常说“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来源于中国第一名曲《高山流水》,表达的是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相传,伯牙非常善弹琴,子期能听懂琴中所描述的故事。伯牙在弹《高山》的时候,子期就听出“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在弹《流水》的时候,子期能听出从涓涓细流到山河湖海的那种气度和胸怀,“荡荡乎若流水”。所以,子期与伯牙结为了知己。后来子期去世了,伯牙就“摔琴谢知音”,他说:“子期已死,世上无知音。”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千古友情的故事。
  
  1977年,古琴艺术家管平湖先生录制了一曲《流水》,这首琴曲被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飞船选录,代表人类的声音进入太空,直到现在还在外太空不断循环播放,在寻找着人类共同的知音。
  
  古琴艺术在中国古代音乐史、文化史、美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就相当于长城、兵马俑一样,希望大家都能真正热爱中国传承千年的古琴艺术。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