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博物馆诞生在上海:看上海博物院旧藏

  自然标本和青铜器如何在一个展览中呈现?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7月17日至10月21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免费展出。展览集中三馆优势资源,展出了原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旧藏的自然史和人类学、考古学、艺术类藏品及相关展品共百余件,将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相融合,探寻中国博物馆的早期发展,挖掘上海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乾隆 景德镇窑红釉瓶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揭开中国最早博物馆神秘面纱
  
  “我们通常说中国第一家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但其实应该加个定语——中国人自己办的博物馆,而中国最早叫博物馆的机构诞生在上海。”站在展厅入口,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作为英国在亚州的重要学术机构,亚州文会北中国支会一直致力于亚州尤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与文化的研究。1874年,“亚洲文会”的博物馆即“上海博物院”在圆明园路5号(今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正式成立,以公众教育为其建馆宗旨,具备了现代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全部功能,与同期成立的北美自然史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完全同步。尽管对比今天,它的博物馆功能还不够完善,但它对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起到了启蒙作用。
  
  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是一座以自然史收藏为主的博物馆,其藏品种类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自然博物馆收藏的全部类别,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逐渐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自然标本和考古艺术品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4年,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已采用了分类陈列和场景复原的方式展示各类文物,吸引了大批观众,为中国近现代博物馆提供了某种示范,也是关乎上海早期博物馆历史的一段重要记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 兽面纹鼎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1952年5月19日亚洲文会关闭,其收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其自然类藏品绝大部分被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物类部分藏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本次展览精心选取了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兽类标本83件、人类学标本7类、文献图书资料17本进行展示,并选取了文物旧藏以及与其类似的古代艺术品共计44件。这些珍贵的藏品印证了上海拥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的事实,观众可以一览当时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收藏研究概况。
  
  “这个展厅里的文物是两重历史的见证,一重是博物馆一般意义上自然和人类历史的见证,另一重是对亚洲文会博物馆当年办馆历史的见证。”杨志刚介绍,亚洲文会博物馆也为传统中国引入了一种新的博物学思想,在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由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移交至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史标本,是上海和华南地区被有目的调查、有系统收藏、有分类研究展示的开端,开启了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扉页,而随自然类收藏派生出来的人类学、考古学与艺术藏品的收藏,也为世界了解当时的中国及中国了解相邻国家的社会风貌打开了一扇窗。
  
  标本、文物各有亮点
  
  本次展览展出了许多珍贵的藏品,如来自上海科技馆的世界最早白鳍豚完整骨骼标本和一副下颚标本,这两件标本比白鳍豚的模式标本采集时间还要早数年;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于1871年的金钱豹标本;中国收藏最早的大熊猫标本;普陀山考察研究手稿;写于植物叶片上的经文——贝叶经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由上海科技馆提供图片
  
  生态景箱是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无论从展示理念还是展示手段均位于世界前沿的实证,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当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大熊猫、羚牛、西藏棕熊、岩羊和獐的五个复原生态景箱,所用动物均是当年的景箱所用的动物标本。策展方特意借鉴《清宫兽谱》中的绘画风格,将25件兽类标本用中国传统风格进行了绘制并运用于展示及文创产品中,在带给观众美感的同时,也带给更多科学启示。
  
  展览中还有一件1930年的亚洲狮标本在上历博大堂中展示,这头威风凛凛的雄狮和大堂中原有的两件镇馆之宝“汇丰银行铜狮子”相映成趣。
  
  上博此次拿出44件藏品,其中5件传承自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的收藏,如东晋咸和元年的黄淳墓志、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鼎等,其他为相似的藏品。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陈克伦介绍,1952年亚洲文会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调拨,在处理时丢失了原文物标签,使得哪些文物来自亚洲文会没有了依据。此次在寻找藏品时,只能根据当年亚洲文会的杂志图片来寻找,比如战国圆茎窄格剑正是通过仔细对比剑身缺口最终确定为原物。亚洲文会博物院还收藏了从婆罗洲出土的中国宋代瓷片,这意味着中国很早就与马来群岛有着贸易往来。此次展览也选择了上海博物馆馆藏中与之相似的瓷器代表,以展现亚洲文会对中国瓷器的收藏概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由上海科技馆提供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还制定了该展的数字化方案,观众参观完展览之后,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就可以在客户端上下载展览内容,还可以体验互动小游戏和专题节目展示等。
  
  三馆合作,共同挖掘上海历史文脉
  
  此次三馆携手合作,也体现了博物馆发展新格局下面,博物馆跨界合作、整合资源的努力。“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生发展,上海这座城市占据着重要分量。最早的博物馆诞生在上海,但过去鲜少提到这一历史事实,逐渐被人们淡忘和边缘化,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这段重要历史。”杨志刚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品中如圆茎窄格剑、黄淳石墓表等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从自然博物馆接收,后拨交上海博物馆藏。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后,与上海科技馆成为邻居,也为今后跨界合作提供了更多便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 海兽葡萄纹镜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上历博和上博以收藏历史文化为主,科技馆分馆自然博物馆则以收藏自然标本为主,实现艺术和科学的联动,让大家更好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也是此次展览的初衷。”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介绍,展览从2015年就开始策划,选择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也因为这是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与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当年场馆的建筑风格一致。展览采用沉浸式展示设计,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切实体验上世纪30年代上海博物院处于黄金时代的模样。“希望展览能让观众回溯历史,在场景中感知、了解上海的博物馆发展的悠久历史,从而真正体味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源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说。
  
  以本次特展为契机,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的首届“艺术与科学”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召开。在“都会里的博物精神”这一大主题下,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中国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博物学家与博物馆收藏、博物精神与城市文化三大论题展开探讨。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