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吗?

  国内不少人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其实这是受我们从小教科书的影响,在我看来,国民党在理论上是很像资产阶级政党,比如“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等。但理论和实际操作就是两码事了。太平天国还提出《天朝田亩制度》,难道就是共产主义?出了个《资政新编》就是资产阶级纲领啦?
  
  所谓一个政党是什么阶级的政党,不应该看他在实现怎样的经济政策,而要看他的政治。
蒋介石检阅黄埔军校学员
  
  国民党建党之初主要在武力依靠的是会党,就是帮会,后来依靠军阀,到黄埔军校后才真正拥有自己的武装。帮会、军阀是没有理想的,所以才有民国初年的乱象。孙中山和国民党创建了民国,但是其实民国初期和国民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大家看看民国初年的政府元首,哪个是国民党?都是北洋系,北洋系是前期遗留下来的政治力量,民国初年的国民党其实是没有执政经验的,你想想,从同盟会到国民党,创立民国前他们都是被追杀、被逮捕的对象,他们的执政经验是执政后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一点和中国共产党是一样的。早年的国民党更热衷的是革命、暗杀而不是建设,谈的是“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
  
  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自西方政治学与社会主义,再加上孙中山个人的理解与想像。此纲领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理论,至于为什么不是因为要解释很多我就不说了。因为不是严格的学术理论所以经常就讲不清楚,识字的都搞不清,怎么能教育还是文盲的大多数群众。所以我相信当时大部分的中国人是搞不清“共和”和“帝制”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这也是中国的政治空气当时还是“改朝换代”、“反清复明”的思想。人民群众也是把革命当成“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它缺乏西方所沉淀的政治氛围。
  
  这个也不奇怪,在西方也不是一下子就民主了,回忆一下英国、法国、德国的资产阶级当政的共和国,哪个不是经历了威权统治、铁血政治才在漫漫岁月中步入民主。美国的华盛顿当时也很多人劝他直接当皇帝算了。
孙中山
  
  所以孙中山为什么在民国初年老革命、老是折腾,就是因为创立的民国和他想象的民国不是一档事儿,但没军事力量,就得靠军阀,军阀又靠着孙的名气做大,没完没了,幼年时期的国民党其实挺悲催的。孙中山正是看到这个问题才提出联俄容共扶助农工,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武装——黄埔军校,苏俄当时对别国的革命比较走心,因此黄埔军校就是按照苏俄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有政治部主任,有党代表。黄埔军校后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是党军,是类似苏联红军的党军。党军就要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因为有统一的政治倾向和理念,才能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党军就要讲政治。
  
  问题来了,政治要讲什么呢?国民党没经验,“三民主义”怎么讲?国民党不知道。只好让知道和有经验的来讲,那就是共产党了,共产党讲“三民主义”?不熟,讲共产主义比较熟悉。因此共产主义也随着苏俄和中共的介入成为军校的一个重要思潮,党代表很多都是共产党人,口才又好,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校学生。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2个是共产党,贺衷寒虽然后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但是开始也先投了共。别说学生,年轻的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等后来的大佬,都一度十分亲共,甚至当时国民党中央二十年代中期还提出要把国民党加入到共产国际里去呢,而且报告都提上去了。共产主义在军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市场?其一是当时又正处在国际国内革命的高潮,年轻人信仰共产主义是件很时髦的事情咧;其二是共产主义相对三民主义的理论基础已经相当完备了,又有革命成功的经验,对于想报效祖国,投身革命的年轻人来说是真的停不下来;其三是中共在宣传上工作非常强,这点国民党是远远比不上的;其四是国民党在军校创办之初完全没能很好领会“党领导枪”的苏氏精髓,这点中共就领会得很快。
  
  不可否认,共产主义的思想已经在黄埔军校扎下根了,而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后来高级军政干部的主要来源,应该准确的说,黄埔军校时期是国民党的青少年时期,是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共产党的风格、办事方式给国民党很好的上了一课,因此国民党在掌握政权后还是有很多苏俄的影子。比如,国民政府和苏联在统治方式的许多方面有相似性,有蓝衣社、军统、中统等特务组织,和克格勃一样。而且这些特务组织的教程内容的编撰很多经典竟是来自中共叛徒顾顺章,顾顺章就是在苏联学习的中共“特科”的骨干成员。军队也是,黄埔军校最初的学习材料、训练手段可都是当时“老大哥”版本的。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都是师从苏俄,不论他们曾经或者后来反苏或者联苏。不同的是中共学的更彻底,不照搬而且还有创新性,更抓到苏俄成功经验的精髓。
责任编辑:小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