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祭蓝釉描金瓷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3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4
  
  祭蓝釉是高温钴蓝釉。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的低温蓝釉,高温钴蓝釉瓷器早在元代景德镇窑就已烧制成功。其制作是将一定量的氧化钴作为着色剂加入无色的透明瓷料中,施于成型的瓷坯上,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祭蓝釉又称“霁蓝”“霁青”“积蓝”等,也有称为“霁青”的,这是古人对青、蓝、绿的概念认识不清造成的。《饮流斋说瓷》:“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高温釉自元代创烧后,明清两代均有烧制。
  
  描金是金彩装饰方法之一,即把金粉调入适量的胶水中,用毛笔蘸金料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作边线或金地使用。用金作陶瓷上的装饰,始于唐代。宋代制瓷工匠采用描金技法制瓷,明曹昭《格古要论》认为宋代定窑的描金方法是取大蒜汁作胶调金描画。宋代定窑瓷器上有用金彩装饰云龙纹的,建窑黑釉器上也有用金彩描绘纹饰。元代在烧成的祭蓝釉瓷器上用金描绘花纹,再经彩炉烘烤。明代景德镇窑用金彩装饰瓷器比较普遍,从永乐、宣德到嘉靖、万历时期,一直使用描金制法。清代以金粉代替了金箔,描金代替了贴金。
  
  镇江博物馆藏清景德镇窑仿光绪霁蓝釉描金赏瓶(图1),高39、口径9.8、底径13厘米。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足内有仿“大清光绪年制”双行款(图2)。器身描金“寿”字纹间以花卉纹,颈腹部描金缠枝莲纹及“寿”字纹。取其“清兼”谐音。赏瓶是清代雍正朝创新造型,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时期。
  
  清景德镇窑霁蓝釉描金双兽耳瓷瓶(图3),高42、口径16.5×13、足径16.5×13厘米。呈四边形,口外侈,平唇,长颈,弧腹,圈足,足内无釉(图4)。颈部两侧饰兽形耳,全器描金,颈部为花卉纹,腹部为人物纹。清代描金的方法是将金粉融入胶水,挤入适量的铅粉,在瓷器上描绘后,经低温烘烤,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擦,使其发光。清代后期,德国的液态金(金水)传入我国,金箔、金粉均被淘汰。金水是一种金的树脂酸盐,特点是使用简单,耗金量低,外观富丽堂皇。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