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艺术:轻挠时代和观众的痒点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身体·媒体II”中,科特·亨茨齐拉格的作品《ZEE》邀请观众通过身体的介入亲身参与作品的实现

  当你置身一座充满雾气的迷宫,周围仿佛没有边界,只有频闪的光线会柔软且均匀地穿透重重雾气,不断变化出光影效果,仿佛希望,又仿佛魔鬼的诱惑。漫步、穿梭、游走其中,你感受到的会是雾霾?末日情景?亦或是万物如烟?

  最近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幕的“身体·媒体II”中,科特·亨茨齐拉格(Kurt Hentschlager)的作品《ZEE》便营造上述宛如电影,又似梦境的独特场域。作为展览的重头戏,《ZEE》的沉浸式效果在吸引观众进入作品体验的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又一轮的话题热点。

2015年余德耀美术馆的《雨屋》引领了国内沉浸式艺术的流行

  不难发现,在过去几年里,一股参与式的大型装置艺术(或是沉浸式艺术)热潮正在世界各地蔓延。2015年9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呈现的大型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雨屋》被视为引发国内沉浸式艺术热潮的开端。这件由英国艺术团体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作品,在余德耀美术馆的4个月展期内,共吸引近20万名观众参与,人均排队时长超过2小时,继伦敦及纽约展出后继续在上海引起轰动。

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风靡全球的作品《漫步在水晶宇宙中》通过无数LED灯构成了一个星系般的空间,徜徉其中的参观者们获得了迷宫般的虚拟体验

  《雨屋》之后,沉浸式艺术在国内展览中的出现频率逐渐增高。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举办的克里斯·萨尔特个展“体感场”以及龙美术馆耗资千万打造的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回顾展“沉浸之光”均主打“沉浸式”体验和“高参与度”,成为风靡一时的话题性展览。而在今年5月和7月,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也将带着极具科技感的沉浸式作品强势登陆北京和深圳。虽然对场地和技术要求颇高,但这似乎并未阻碍沉浸式艺术成为时下的潮流,也成为了美术馆吸和机构引观众的“制胜法宝”。

  当观众们不再满足于看客角色

  沉浸式艺术为何如此受欢迎?或许就是利用观众强烈要求与艺术品互动的欲望。以《雨屋》为例:当观展者置身其中时,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穿梭、嬉戏,却丝毫不被淋湿——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颠覆自然法则的空间中获得独特的“超现实”体验。而在詹姆斯·特瑞尔为龙美术馆定制的《全域装置(香格里拉【穿越山巅】)》中,当观众走进展厅站在高台向上仰望,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巨大、无边际的方形光源。多种色彩的柔灯在这一空间内缓慢更迭,制造出一种缓慢呼吸的效果,为观众提供了舒缓、平静的氛围。

为龙美术馆定制的《全域装置(香格里拉【穿越山巅】)》詹姆斯·特瑞尔有史以来创作过最大规模的该系列作品

  所有受欢迎的沉浸式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你都可以走进它们的内部,四处走动,选择你自己的视角,选择你自己的观看方式来体验他们,每一次观感都是个人的、独一无二的。

  对于沉浸式艺术在美术馆展览中的流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解释道:“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静观’,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和隔阂。但今天当代艺术更多谈到的是‘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充分的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便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包围、置入。”

2017年TeamLab在伦敦佩斯展出的新作延续了其以往的绚丽观感体验

  沉浸式艺术往往采用感觉饱和(甚至超负荷)的环境,具有强烈的催眠作用,有些甚至还会辅以视频、声音、音乐以及其他剧场手段来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当沉浸于外部力量构建的氛围中时,我们也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世界。”王春辰说。

  尽可能让观众完全融入自己想象的世界,这是自古以来,艺术家们都渴望达到的创作境界,从巴洛克到极简主义,即便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但无不以此为目的。现在,媒体科技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艺术家向这个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只不过,平面绘画在三维中被实现,光影代替了油彩,空间置换了画布,体验则取代了观看。

威廉·肯特里奇的《对时间的拒绝》旨在探索时间和殖民主义遗产之间的相对性,包含了短片,定格动画,在展览现场的中心有一个木制的不断抽动的活塞,以及菲利普·米勒(Phillip Miller)做的乐谱,以此来营造出一种复杂、无所不包的氛围。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的《对时间的拒绝》中铜管乐曲时所受到的震撼。那是通过吸引感官来感动我们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触动我们的头脑智力。他们利用了观众现场体验的欲望,一种将艺术和现实联系起来的欲望,一种把所有感官联系起来的欲望,而不只是视觉上的感官。王春辰说道“观者之所以在艺术品面前停留时间短,是因为它们只吸引了视觉感官。”王春辰认为最近受欢迎的作品帮助观者“解放了时间”。田霏宇则认为所有这些作品包含了剧场的元素,并说道:“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表演型的作品,这样才能体验到我们的存在。”

  在新媒体时代,由“关系美学”衍生出的“体验”已成为展览现场可以提供的最好动力之一:我们可以从网上轻易地获取绘画和雕塑的高清图片,却很难完整地复制一份由声、光、影等共同构成的“体验”。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认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沉浸式艺术的高互动性体验,给参观展览带来了更大的乐趣。欣赏艺术的过程既好玩,又充满新鲜感,从而对观展过程印象深刻,促使他们愿意进行下一次尝试。”

  总而言之,如今的观众在展览中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扮演看客角色,而沉浸式艺术的出现恰好挠到了他们的痒处。

责任编辑:小旭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