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王兴堂邢台义授梅花拳
2018-07-08 15:59: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已浏览次

练习武术的孩子们

梅花拳第十四代传人王兴堂
每周一、三、五、六的晚上8点,熙熙攘攘的河北省邢台市中兴大街金牛广场一角,都会聚集一群练习武术的孩子。出拳、行步……孩子们刚柔相济的招式不时引来围观市民的阵阵喝彩,这些孩子练习的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梅花拳,他们都是“建勋梅花拳业余公益学校”的学生,人群中73岁精神矍铄的王兴堂就是学校的校长。他出身梅花拳世家,是梅花拳第十四代传人。据了解,学校的教练最小的66岁、最大的73岁,都是王兴堂的师兄或徒弟,几位老人在这里义务传授梅花拳已有15个年头。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是中国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因习练时以5种姿势进行,并且呈梅花状,故称梅花拳。它的起源时间众说不一,有说春秋战国时,有说秦汉时。而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的邢台梅花拳在邢台市广宗县、平乡县一带已流传300多年,师承关系清晰,有拳谱存世,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兴堂祖籍平乡县,出生在邢台。其祖父王湘林就是一位梅花拳高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客居于邢台靛市街,在社会上教拳。王兴堂的父亲王建勋自幼学习梅花拳,并于少年时代投军吴佩孚麾下,因武艺突出,在军中渐有名气,后被任命为军习武术教官。
耳濡目染,王兴堂从小对梅花拳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每父亲教授徒弟打拳,他总在旁边观看学习,但是按照梅花拳的传统,他还是另拜了梅花拳名师。苦练精习,寒暑不辍。1973年春季,邢台举办武术比赛,王兴堂获得枪术、拳术第一名,也是这一年,王兴堂开始在家带徒弟。
令人钦佩的是,梅花拳有“不卖拳,不打拳卖艺,不欺压弱小,不给富人看家护院,不授拳给匪人”等传统,王兴堂也一直遵循着梅花拳祖训,从第一天收徒至今,一直坚持义务教学。1980年,王兴堂正式成立了青少年武术之家,授拳同时,还结合拳法技艺等内容编排了众多文艺节目,用这样的形式向社会宣传推广中华武术。提起当时武术之家这60多名学生,王兴堂倍感欣慰:“当时就是希望孩子们在完成学业之余,习武强身,锻炼体魄,提升毅力。现在这些孩子都已走入社会,成家立业,也都继承了乐于助人、扶持弱小等武术精神。”
1983年4月,邢台市成立武术协会,王兴堂当选为副主席,同年“建勋梅花拳社”成立。几十年间,王兴堂一直坚持打拳,坚持授徒,为梅花拳的传承发展兢兢业业,义务付出。但令王兴堂痛心的是,上世纪末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武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梅花拳似乎也随之出现了凋落的景象。
2003年,王兴堂退休了,近花甲之年依然把教授梅花拳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起先他只是带领师弟、徒弟在邢台历史文化公园、金牛文化广场等地练拳,渐渐地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注意。2006年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人们对梅花拳认知的加深,开始有不少人带孩子前来求学,王兴堂依旧分文不收,坚持义务授拳。慢慢地,学拳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段时间后,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以前身体弱,爱生病,学拳之后身体素质增强了,一年都不感冒的大有人在。一些平时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孩子,自从对梅花拳产生兴趣后,玩游戏的时间也减少了。
王兴堂的身体力行不仅得到了家长和孩子的认可,也受到了社会的尊敬。金牛文化广场所在的桥西区中兴路街道办事处文体中心听说他的事迹后,还给王兴堂的拳社提供了大鼓、服装等配置全力支持义务教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