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 盖州皮影
2018-07-06 15:22:56 已浏览次
盖州皮影又称辽南皮影戏。明末,皮影戏在军营中演出,清朝时在将军府、都统府中演出,后传入民间,成为祭祀酬神的民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祈祷病人身体康复,功能在于“酬神娱人”。盖平县(今盖州市)每年正月二十举行果神庙会,听皮影人数多达万人;盖平城内的三江会馆、山东会馆,每逢重大节庆日也要唱影。唱皮影成为当时的一种时髦。据统计,民国年间,盖平县境内有皮影班近50家,从业艺人遍及城乡,较大的村屯几乎都有影艺的传人。

盖州皮影
盖州皮影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末清初时,唱腔基本是诵经体;第二阶段是清朝中期,以联体曲为主;第三阶段是晚清时期,唱腔发展到成熟的板腔时期。据传,在清咸丰(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年间,芦屯堡(今芦屯镇)的皮影艺人张振令在联曲的基础上,吸收奉调大鼓、清音子弟书、民间音乐、地方戏曲之精华,借鉴关内乐亭影板式腔而改腔创调,把盖州皮影引向板腔体,赋予它新的表现活力。民国初年,盖州皮影名流脱颖而出,唱大嗓的贾洪钧(绰号贾四)影艺造诣颇深,影界称他为贾四祖宗,其后有洪声齐、李凤亭、王舒文等十几位;唱小嗓的有张树铮、燕连、马玉堂、林正祥等;唱丑角的有韩景山、田传喜等,他们油腔滑调、诙谐成趣,皆为一时名流。
盖州皮影戏曲调悠扬动听,唱腔跌宕委婉,尤其大段的影挂,引人情思联翩,回味无穷。民国初年,盖平城南何屯张玉书创造了用木板蒙筒的四弦胡琴,音色清脆明亮,在影戏乐器伴奏方面是个突破。接着其他影班也弃掉原主奏乐器苏州蹦(小三弦)。操四弦的传人较为著名的有闫庆之、马传亮、石向阳等人,他们各显天赋,自成流派,使皮影音乐异彩缤纷。
盖州皮影戏不仅剧目丰富,操演技巧娴熟,而且擅演历史、神话大部头剧目。《封神演义》《杨家将》等皆可连演月余。其他有《杨文广征南》《罗通扫北》《樊梨花征西》《薛仁贵征东》《五峰会》《小西凉》《镇冤塔》《分龙会》《江东桥》《双魁传》《二度梅》《粉妆楼》等百余个剧目。
盖州皮影在用料上,是选当年生幼龄毛驴,活杀放血,取用上乘部位的皮。刻出的影件通体透明艳丽。雕刻工艺十分考究,多种线条巧妙结合,流畅生动。运用不同的“刀口线”,结合齐、尖、圆、断各种刀口的通用,使影件生动逼真,变化无穷。着色采用矿物质染料,透明而不易褪色。盖州皮影的影人造型与中原的“秦晋皮影”、南方的“闽粤皮影”有明显区别,盖州皮影戏讲究场面的铺排装饰,布景道具大小差距很大,雕工十分精细,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无与伦比的优美造型和细腻的刻工,被许多专家所关注,目前已有1996件盖州皮影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