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联系

  6月30日,第二届“上海:党的诞生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该研讨会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历史学会联合主办,以一年一个主题的方式拓展建党史研究,着力探讨中共建党史上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
  
  今年的主题是“近代人物与中共建党”。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上海市党史研究会会长忻平,旅英学者、中共创建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丹阳,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副研究员张玉菡,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吴海勇等近20名历史学者和党史研究专家参加了当天会议。
  
  “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根基,海派文化是近代上海对于江南文化的熔铸与升华,而红色文化则是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基础上滋生、发展起来的上海文化基因。”
  
  在会上,熊月之从文化层面指出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其主旨报告《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关联》是对上届会议关于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的进一步展开。
  
  在熊月之看来,江南文化中有六大因素影响了后来海派文化的发展,它们分别是民性聪慧、灵活而刚毅、坚韧;崇文尚贤,重视教育;重视实践理性,发展商品经济;重视实学,分工细密;注重物质生活,讲究物质享受;勇于挑战传统,张扬个性自由。
  
  以上六点综合反映了江南文化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满足普通百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崇实、重商、重民、精致、开放、灵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滋长出来的现代性。这些特点到了近代上海,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成为近代海派文化中重利性、大众性、世俗性与开放性特点的直接先导。”
  
  在此基础上,熊月之提出海派文化是近代上海城市对于江南文化的熔铸与升华。他指出,这里的“海派文化”,既不是近代美术界、京剧界的海派,也不是鲁迅、沈从文笔下的海派,而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概称,是一种经过重新诠释后的广义海派。
  
  明清上海本是江苏省下属的一个县,近代上海移民绝大多数来自江南。据统计,近代上海人中,江南人占了八成以上。“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显然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色的。”
  
  但熊月之也表示, 海派文化并不是江南文化的简单汇拢,而是经过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集聚与熔铸,吸收了中国其他地方在沪移民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吸收经由租界和来沪外侨所体现的西洋文化,才得以形成的。
  
  至于红色文化,熊月之认为那是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在不同分类意义上的另一种文化,但上海红色文化形成于上海,是在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基础上滋生、发展起来的。
  
  “那些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斗争的志士仁人,在城市暴动失败以后,转而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也是他们务实、自强、创新精神的体现。至于那些革命志士仁人,从瞿秋白、恽代英到黄大能,从周恩来、张闻天到陈云,从鲁迅、茅盾到夏衍,从顾正红、汪寿华到茅丽英,无一不是江南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华优秀儿女。因此我们可以说,上海的红色文化,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主旨报告的基调下,与会学者还就活跃在上海的近代人物与中共建党的关系进行了充分阐发。
  
  在研究方法方面,与会学者也多吸取“新革命史”的研究思路,从文化、情感、社会动员、城市空间、人际网络等角度重新审视建党历史,为人们展示了建党人物“标签化”叙述之外的丰富面向。
责任编辑:小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