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反目背后内情

  20世纪以来最负盛名的师徒——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曾由亲密走向反目。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流亡日本之际,二人的师生关系陡然直下。
  
  康有为 梁启超
  
  流亡日本之际,康有为手捧自称是光绪皇帝缝在衣服里的所谓“诏书”,继续宣传他的保皇主张。梁启超的政见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保皇转向革命。这段时间,他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的来往开始密切,有时甚至在三更半夜还拥被长谈,结果便有了合作组党的计划。梁启超还召集其他同学,联名致函康有为,劝他退休。不久,康有为严令梁启超离开日本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显然是具有“发配”之意。
  
  武昌起义爆发后,康梁的矛盾越来越大。在致康有为的信中,梁启超说,“数月来,和您议论起时事,总是出现矛盾,很难领会您的意思,最后只能在表面上答应,回到家后,头痛目眩……”
  
  1912年元旦,民国成立。康有为加快了让溥仪复辟的步伐。与康有为积极复辟相反,梁启超坚决维护民主共和。张勋复辟一发生,梁启超立即随段祺瑞誓师马厂,参加武力讨伐。他不仅代段祺瑞起草了讨逆宣言,而且以个人名义发表反对通电,斥责康有为是“大言不惭的书生,对政局丝毫不清楚”。据说通电写好之后,有人担心会破坏师生友谊,梁启超却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师弟自师弟,政治主张则不妨各异,我不能与老师共为国家罪人!”
  
  康有为在张勋复辟失败后,不仅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将怨气发泄在梁启超身上,咒骂他为“梁贼启超”,还写诗将他比喻为专食父母的枭獍。
  
  康梁公开辩难及交恶之后,刘海粟等人积极从中斡旋,二人关系有所缓和。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逝世于青岛。4月17日,梁启超联合康门弟子,在北京设灵公祭,含泪宣读悼文。在这篇情深义浓的悼文里,梁启超肯定了康有为早年的历史贡献,但也委婉地批评了他在复辟帝制上的错误。
责任编辑:小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