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溪山行旅图》收藏鉴赏
2018-06-29 14:11:29 作者:金晓明 来源:古代书画史话 已浏览次

范宽《溪山行旅图》
学习传统山水画,有几件作品是难以绕过的,其中就包括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与艺术圈外的朋友聊起中国绘画,他们对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多不陌生,更有甚者,还兴致勃勃地在复制品中找寻隐藏树林中的“范宽”署款。由此可知,这幅北宋山水画不仅在艺术史上影响巨大,在民众的知识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到底是怎样一件宝贝呢?
为人宽厚
“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画家范宽。范宽,或名中正,字中立,生卒年不详,北宋初期陕西华原人。据史料称,他是一位性情温厚之人,不暗世故,喜好喝酒,虽人生落魄,但为人大度宽厚,后人称这是他后以“宽”为名的原因所在。范宽的山水画初师法李成,后学荆浩,但终觉“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便改变旧习,卜居终南太华山。在此期间,无论早晚、风雨抑或寒月,他都用心观摩、写生,对山川形态烂熟于心,对于自然的气魄境界了然于胸。加之早年师法李成、郭熙具备的深厚笔墨功底,使得他的画无论在构图、运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范宽被史论家誉为与李成、关仝并称的“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
米芾为范宽的山水画“点赞”
对于范宽的山水画特点,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观点颇具代表性。米芾《画史》中记载,他曾见过一轴范宽少年时的画,“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和数年前王诜请他题跋的荆浩的画极为相似,只是“笔乾不圜”,也就是用笔还如乃师。后来范宽的画更“趋枯老”“趋劲硬”了,以致米芾发出不愧是荆浩弟子的感叹,称“范宽山水嶪嶪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对于范宽晚年作品,米芾认为“用墨太多,土石不分”,但终是称赞范宽“本朝无人出其右。溪出深虚,水若有声。”我们今天虽不能如米芾一样纵览范宽早、中、晚各时期的画风,毕竟他一生见过的范宽作品多达数十件,但幸运的是今天我们还可以从《溪山行旅图》来品味到范宽高超的画艺。
落款于树叶间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浅设色,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唯一为学术界公认的范宽真迹,也是存世国宝级中国画之一。图中巍峨雄壮的山峦如恒如泰,真的是“落笔雄伟老硬,真得山骨”。山顶依然是范宽从荆浩那学来的在突兀的岩石上画出繁茂的林木;山下则是以近景角度写出山石、茂林和溪水,贯穿其中的山路上正有一队满载货物的商旅。此外,作品中还有许多细节可以品赏,如山间庙宇和山路僧人,使作品的可赏、可玩、可游。所表现出的足以代表北宋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更慑人心魄,而《图画见闻志》所称“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等特点都可以在此得以印证,难怪有人说“范宽以后无此品”。
最为大家感兴趣的是“范宽”署款的发现。五代、北宋画家多不署款,有款也是题于山石、林木上的穷款,《溪山行旅图》中“范宽”二字也是写在树叶之间,一不小心还误认为景物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已故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李霖灿先生在《中国名画研究》中言及发现“范宽”二字的兴奋和得意之情跃然纸上。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这是存世唯一有范宽署款的作品。同时,《溪山行旅图》也是流传有序的可靠作品,诗塘有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正书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字,画幅钤有明代官印、清初大藏家梁清标“蕉林秘玩”“观其大略”和清内府诸玺等二十余方。
责任编辑:小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